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在大师的光影中行走

来源: 2024-06-21 16:48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厦门的南普陀寺、妙释寺、万寿寺、万石莲寺、太平岩寺,泉州的开元寺、承天禅寺、小山丛竹、清源山以及漳州的南山寺、瑞竹岩……将分散在闽南三地的这些地方紧密串联在一起的,是一个名字。本次《台海》杂志的记者走过那些弘一法师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当中的意义在于,借助行走去想象他作为一名僧人往昔生活的点点滴滴。



泉州的承天禅寺是弘一法师在泉州期间住得最久的寺院,他在这里留下了诸多供后人凭吊的书法与故事。图/潘登



弘一法师与闽南的深厚缘分始于1928年的一次因缘际会,从短暂的逗留变为长居闽南弘法,他皈依佛门后十四年的光阴都在这片土地度过,至于他曾驻锡过的闽南各地的诸多古刹,有些早已消失,有些依然香火鼎盛,并细心保留着弘一法师所留下的旧物及墨宝,供人瞻仰。

 

图为承天禅寺内的月台别院,弘一法师曾在此协助性愿法师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图/潘登


驻锡闽寺,清简律己

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来形容泉州的承天禅寺,最是恰当不过。同样是历史悠久的古刹,承天禅寺虽不像开元寺那般人头攒动,却时常能见到不少当地人在此闲坐,不时还有三三两两的孩童趴在放生池边,专注地盯着水中悠然游动的大乌龟。想来当年弘一法师也曾感受过古寺之幽静,故而在泉州期间,承天禅寺成了他最常驻锡之地。承天寺的寺门,隔开了闹市,其左右两侧墙上“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便是出自弘一法师之手;从承天禅寺的山门到前殿,需走过一段林荫甬道,南侧自东向西立着5座佛塔,白墙上也留有他的手迹,一些经过此地的人,不由自主地低声念着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与“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佛偈。弘一法师的书法,为这座古寺增添了一份清新雅致,同时也予人静心之感,如同卸下了刚刚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巷时所沾染的喧嚣与浮躁。

承天禅寺内的月台别院,是一处为了纪念弘一法师而重修的小院。穿过院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中央的弘一法师造像,他颔首微笑,一副正准备落笔的姿态,契合了弘一法师当年在此题字结缘、以字弘法的事迹。造像身后的墙上悬挂着他的书法作品以及几张历史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弘一法师当年的“身份证”:正中是一张僧侣形象的照片,下方清楚地写着俗名、籍贯、法名、众别、年龄等个人资料,其中“所属寺院庵堂”一栏中,赫然写着“承天寺”。右侧的房间布置成弘一法师当年的卧室,仅有简陋的一张单床、盥洗用具及木柜,可以想见他当年生活之简朴。关于弘一法师当年是如何生活的,人们可以从泉州开元寺遵胜院内的弘一纪念馆得到更多线索,那里展出了他曾经使用过的老旧毛巾、针线包、碗筷,以及一件灰黄的滤水网,这是因为当年没有净化自来水,人们日常用水都是来自大自然,使用这个滤水网,既起到净化的作用,同时为了过滤掉水中微小生物,展现的是佛教戒杀生、要放生的教义理念。

1935年,弘一法师在传贯法师与广洽法师的陪同下,前往惠安的净峰寺弘法。故而在净峰寺内也留有法师故居,这间石木结构的小屋,仅容纳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三把椅子而已,值得一提的是,弘一法师曾亲自设计,把卧床改制为床底四周封闭,床内匣为四格,床板由四片方块拼成的式样,既增加了收纳功能,又令禅房看上去更清雅别致。他还在禅房南侧设计了厕所,并依厕池旁圈定了一个形如花瓣的菊圃,他亲手植菊、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之后按时浇灌。可见弘一法师虽秉承“衣不过三,过午不食”,行住坐卧言谈举止如律如法,持戒精严一丝不苟,但在一些细微之处,仍能感受到他的文雅与审美。

 

承天禅寺内虔诚的信众。图/潘登

从承天禅寺山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林荫甬道旁侧白墙上,弘一法师所题写的佛偈。图/潘登

此为弘一法师当年的身份证,他的僧籍就落户于泉州承天禅寺。图/潘登

山中古刹,静观修书

在关于弘一法师的诸多老照片中,常常能见到一张“大师的背影”:他一手撑着伞,独自行走在路上。这张照片摄于1936年的鼓浪屿黄家渡口,当年的5月26日,弘一法师来到鼓浪屿上的日光岩寺,他在此潜心著作、念佛自省,闭关修行的八个月内,他不仅研究日本律宗,编辑佛教学刊,先后编定了《南山年谱》《灵芝年谱》,撰写了晋江《草庵记》和《奇僧法空禅师传》,还抄写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阿弥陀经》《药师本愿功德经》三部经书,他闭关的房舍则题名为“日光别院”。

因为与弘一法师的这段因缘,2008年,在日光岩寺西侧的高台上,兴建了弘一大师纪念园。那些慕名而来、准备登上日光岩的游人,穿过日光岩寺的山门,仰头就能望见高台石墙上“弘一大师纪念园”几个大字,拾级而上就能见到一尊弘一法师的石雕坐像,周围被绿茵所环绕,给人一种肃穆之感。日光岩寺内的天风阁,还辟出一处空间,展示弘一法师在鼓浪屿时期留下的书法及影像。弘一法师第二次登鼓浪屿,是在1938年4月,他应邀在坐落于鼓声路1号的了闲别墅讲了三天《心经》,那是一座始建于1925年中西合璧的庵堂格局建筑,曾为佛道两教的讲经堂,可惜当年的盛况早已不存,如今人们路过此地,多半不会注意到这座有些残破的旧屋,仅留铁门上方“了闲别墅”几个大字,默默封存这段历史。

弘一法师在厦门停留期间,驻锡过南普陀寺、太平岩、万寿岩、妙释寺、万石岩寺、鼓浪屿日光岩寺、了闲别墅等地,之所以行踪不定,多是“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位于如今厦门万石植物园内的太平岩寺、中岩寺以及万石莲寺,也留有弘一法师的足迹。三座寺院掩映于林木葱郁、巨石重叠之处,前来游览植物园的市民游客多聚于热带雨林区及多肉植物区,有心寻访者方能注意到路旁标有“太平石笑”的标志牌,拐进一条寂静的小径,几度蜿蜒,忽然就见到了进入太平岩寺的小门。寺院以唐代古建风格为主,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正中央的圆形建筑圆通宝殿。弘一法师的弟子刘质平在《弘一上人史略》中曾记载,弘一法师曾在厦门太平岩寺住过数月,同时居士林子青所编的《弘一大师书信》中也收录了弘一法师在1929年的旧十月二十五日于太平岩寺给刘质平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商议“作歌一事”,还嘱咐他保管自己寄放的书籍,往后通信可寄往厦门南普陀寺的闽南佛学院,因泉州战乱自己便改住到厦门。

离开太平岩寺,沿着竹林小径往下走,便来到更加清幽的中岩寺以及不远处的万石莲寺,据说南普陀寺的会泉法师曾邀请弘一法师前往中岩寺闭关,可惜当时静修的房舍尚未完全建好,因此弘一法师在1937年暂居万石岩寺(即现在的万石莲寺)。记者在万石莲寺遇到了一位比丘尼,在她的带领下见到了弘一法师曾经闭关的房舍,那是一座闽南常见的石砖房,大门正上方的石刻匾额写着“愧关”,右侧还有一行小字“会泉法师圆脩之所”,对此那位比丘尼解释道:“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会泉法师原本打算在这里闭关的,所以匾额上才会刻着这些字,后来弘一法师来了,他就将这里让给他闭关。”至于寺内石坊上的“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楹联,乃是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而写,也是两位高僧君子之交的一个见证。

 

位于厦门市万石植物园内的太平岩寺,也是弘一法师曾经驻锡的地方。图/马志远


1936年,厦门鼓浪屿黄家渡码头,弘一法师撑着伞准备登上鼓浪屿。他曾经二度来此闭关。

日光岩寺内的天风阁布置了一个小型弘一法师展陈。




访古说典,晚晴终老

“瑞霭黄花皆佛性,竹林皓月尽禅心”,这是1937年弘一法师移居漳州瑞竹岩时,以“瑞竹”二字做藏头诗,为寺院题写的匾额。他曾三次到访漳州,除了在南山寺讲经,便是在瑞竹岩以及石室岩寺闭关编书。其中瑞竹岩被誉为漳州“七首岩之一”,红瓦黄墙的亭台楼阁,在黑灰的岩石和郁绿的草树间时隐时现,此处的风光也令弘一法师流连,他还专门撰写了《瑞竹岩记》,将瑞竹岩的历史娓娓道来,并对上山前来看望他的严笑棠说:“如若不是要在漳州弘法,余也许会在瑞竹岩洞里著书几年。”

在讲经与著书之余,弘一法师对漳州的风土典故也有不小的兴趣,他曾两度寻访位于漳州西郊的天宝大山文殊岩寺遗址,为了考察民间所流传的“北有五台、南有五峰”之说,最终在村民的指引下,他寻到了十数个花岗岩的圆形石柱,石柱基墩、方型檐梁、零散古瓦当头和一块残缺的石碑,石碑上的字依稀可辨,乃是“北有五台、南有五峰”,圆形石柱上则刻有对联落款字“岁次癸酉”,这些发现证实了文殊岩寺的存在和当年的辉煌,令弘一大师感慨万千,当他返回漳州城内的梅园,便找到了当时漳州尊元经楼念佛会会长施荫棠,真诚地提议道:“现虽在抗日战乱中,如有朝一日,漳州佛教界的诸善信应为五峰文殊岩寺的重建,发菩提心,要重塑文殊菩萨金身,让文殊菩萨的智慧咒轮重启人们的智慧。”

泉州鲤城区西街的小巷曲折且多岔路,沿着一条夹在两栋居民楼间的石板路往里走,眼前的街心公园便是修缮一新的小山丛竹,这里曾经有理学大家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所创建的小山丛竹书院。1934年,旅沪商人伍泽民在这里捐资建起一座温陵养老院,主要赡养体弱年迈的僧人和孤寡老人。次年弘一法师从开元寺移住温陵养老院,他专程为修缮过的“过化亭”补题了匾额。并题跋“余昔在俗潜心理学,独尊程朱。今来温陵,补题过化,何莫非胜缘耶”。此后他又几度来到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小住,最终决定在这里终老。

1942年10 月 13 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温陵养老院。在生命最后的43天里,他向寺院来的剃度师演示剃度仪轨、为众人讲法、与友人书信、为求字民众写字结缘。如今重修的晚晴室,是一座三开间硬山顶式的建筑。室内三间房的内壁用透明玻璃隔开,通过展示的照片、书法作品、题字、画作以及复原的卧房,向来访者讲述弘一法师的生平,让人们对他的才华以及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站在那些弘一大师曾停留过的地方,凝望他所留下的那些物件,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智慧和慈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一法师驻锡漳州瑞竹岩时,十分喜爱此地的风光,还专门撰写了《瑞竹岩记》。

1938年6月,弘一法师与僧众在漳州祈保亭前合影。


1938年,弘一法师谢绝了众友人劝他离开闽南避战火的好意,坚持留在闽南弘法,图为弘一法师暂留漳州时所居住的梅园。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5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