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天一信局:中国邮政史上“三最”

来源: 2024-08-02 11:16

天一信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建立起一整套批银揽收、承转交接、委托分解及资金头寸调拨的运营机制,为侨批经营奠定了基本范式。它的分局辐射范围远达八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共设33家分局;它起于末世,终于乱世,跨越清代与民国,历时48年。


无论是辉煌还是落魄,栉风沐雨,位于漳州的天一信局始终挺立着。图杨雪莲



天一信局:中国邮政史上“三最”

/《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天一信局从1880年组建(比大清邮政早16年)到1928年停业,历时48年,其业务覆盖闽南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是其时闽粤和东南亚最具代表性的侨批局;天一信局以厦门口岸为中心、面向东南亚华侨社区和国内侨乡的双扇形跨国运营,它的产生、发展乃至倒闭,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侨批局信用嬗变的轨迹,可以说是近代侨批局信用嬗变历程的缩影。

 

天一信局创始人郭有品。

一封天一信局的收款回批。图陈亚元提供


一骑绝尘,占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

在九龙江畔的角美流传村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内,隐藏着一座雕花刻栋、古色古香的晚清旧洋楼——它便是盛极一时的“天一总局”。虽然对于“天一总局”的大名早有耳闻,但初访此地时,不少人仍不免被这座美丽的建筑惊艳。尽管百余年时光流逝,建筑外观早已略显沧桑,但我们依旧能从其高大的廊柱、精美的浮雕,清晰地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至今,天一总局的创始人郭有品及儿子郭行钟的创业传奇故事仍在当地成为美谈。

天一总局鼻祖郭有品生于1853年,年幼丧父后由母亲丁氏抚养成人,自小养成敢拼会赢的秉性。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纽带的,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在亲友、同乡的引领下相继到海外谋生、定居。1869年,17岁的郭有品在堂兄郭有德的资助下,随“客头”从流传村登船,漂洋过海到吕宋打拼。郭有品勤劳朴实,尊老敬贤且乐于助人,深得同乡侨民的信赖。郭有品靠着做“水客”攒下一笔钱,便在清光绪六年(1880),回到家乡流传村创办“天一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兑换业务。这“天一”之名,据说,取自汉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也有学者认为,“天一”二字来自《易经》中的“天一生水”,意味着财源如水滚滚来。

天一批郊开办后,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突遇台风,船只沉没,全部银信顷刻付诸东流,所幸郭有品获救。返乡后,他变卖田亩家产兑成大银逐一赔付受损侨眷。据悉,这一次,郭有品共赔了800块银圆,相当于现在100多万元人民币。从此,郭有品的个人信用远传南洋,深为华侨信赖,天一的业务量从此与日俱增,可见,信用是侨批业生存的根本。

在那个信息较为闭塞的时代,在早期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侨批局的发展极看重个人信用,华侨认同的也是彼此之间的血缘或地缘关系,往往会选择值得信任的拥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侨批局。郭有品恪守个人信用,利用了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关系信用,终将其变为资本。

光绪十八年(1892),为办理海关业务之便,郭有品在厦门港仔口、晋江安海石埕街设立分号,改“天一批郊”为“天一批信局”。厦门港仔口街在哪里呢?这是旧地名,在现镇邦路与升平路交叉口。1896年,清朝邮政局正式对外营业。清廷规定民间的信局必须到当地大清邮政机构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申请领取营业执照,1897年,郭有品向大清厦门一等邮局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以厦门为总局,业务蒸蒸日上。

1901年,郭有品在厦门探望好友时染病逝世。天一信局由其子郭用中、郭和中、郭诚中继承,在漳州流传村建造规模宏大的天一总局(后改为流传分局)。1912年,郭有品天一信局改为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分设信汇部和批馆。因一些侨批馆盗用天一信局商号,天一信局遂统一启用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账本和郭有品天一银信局印戳、天一局信封,1921年又启用统一的新账本和查信单。其海外分局扩张到菲律宾的苏洛、怡口六岸、甲峇育,马来亚的槟榔屿、马六甲、吡叻,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井里汶、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垄川(今三宝垄)、泗水、巨港、万隆,暹罗(今泰国)的曼谷、通卡(今宋卡),安南(今越南)的杷车(今巴知)、西贡(今胡志明市)、开里,实叻(今新加坡)和缅甸的仰光;国内则发展了漳州、浮宫、泉州、永春、同安马銮、金门6个分局。几年间,以闽南为据点,形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巨大辐射圈,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东南沿海和整个东南亚地区。

1915年,中国银行福建分行厦门分号成立,天一信局开始兼营汇票生意,资本更为雄厚。在鼎盛期,天一信局每年侨汇额达1000万~1500万银圆,侨汇业务占当时闽南地区侨汇总量的三分之二。1911年至1921年,天一信局曾一度雇用职员556名,其中,国内163名、国外393名,可谓如日中天。


刊载于20世纪20年代初菲律宾一本体育杂志的天一信局广告插页。图 洪卜仁 提供

徐慧宝老人是“天一总局”创办人郭有品的孙媳妇,亦是这片古老的“天一总局”的守望者之一。图蔡文原




烈火烹油,却在年关兑现前宣布倒闭

在当时,侨批的传递由南洋头盘局、二盘局、三盘局分别组织、运作。南洋的头盘局负责收揽侨批。汇款人将汇款的居住国货币交由天一兑换为国内货币,在信封上标明数额。侨批寄交国内的二盘局,款项则是另汇。厦门二盘局负责侨批在南洋与内地之间的承转。最初,由二盘局的解批人在南洋驶来轮船中分拣信件。1896年以后,由邮局逐封加盖邮戳,按照邮包总重量收取邮资后,厦门分局到邮局去领“信”。将“银”“信”合一,分送各收款人。三盘局设在侨乡负责侨批的派送解付。在这方面,天一信局有了自己专属的航线。1920年,天一信局购置了南太武、正太武、鸿江3艘汽船,经营卓崎—厦门、石美—厦门航线的客货渡运业务。之后,陆续有石码—厦门、石码—金门、漳州—石码—厦门、漳州—石美等航线。可见,天一信局的收汇网络是相当庞大的。

1921年,历时10年,郭用中斥巨资在流传村兴建的“天一总局”告竣。天一总局一落成,轰动一时。这三座体量巨大、建筑考究的“番仔楼”,构成了天一信局当年的商业运转中心和生活居住中心,自北向南并列而建的是宛南楼和北楼,最后方即是美丽的陶园。

宛南楼坐南向北,为前厝后楼,前两进为闽南的传统大厝,第三进为一栋二层洋楼,中西合璧,显得十分精美。过去,这里曾是郭家老爷和大太太居住的地方。和宛南楼一墙之隔的北楼,是信局的办公楼。楼房为西式建筑风格,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前后二座,环廊把前后连为一体。外墙上装饰着栩栩如生的安琪儿、和平鸽、荷花等浮雕,优雅而不失大气。过去,“天一总局”的工作人员便是在此办公。有学者考究后称,北楼的落成,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民办邮政的最高峰。至于陶园楼,则是一列式的二层洋楼,北向为长廊式通道,装饰着欧式廊柱,上下各有10个房间。过去,这里是郭家的佣人们居住以及储备物品的所在。而如今,这些房屋均由郭氏后人居住、管理。

回看历史,这一时期的天一信局可谓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1921年后,东南亚地区通货膨胀,经济不景气使侨商的经济收入大不如前,归国华侨日益增多,侨汇减少,外加同行的激烈竞争,天一信局的利润开始下滑。屋漏偏逢连夜雨,1923年,新加坡邮政局废除侨批包封并提高邮资;1925年,中华邮政总局又照会海峡殖民地总邮务局,将邮资再增加一倍;1927年,有传闻说中国银行准备改组为国际汇兑银行。形势朝着政府限制侨批馆、与侨批馆争利的方向发展,天一信局自然难以置身事外。加上此时福建由北洋军阀统治,横征暴敛、滥发纸币以支付庞大的军费支出,天一信局时常遭到军政勒借,香港、吕宋分局也出现了严重亏损。

1928年1月18日,天一信局突然宣告停业。当天是农历十二月廿六日,为送神日(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刚过的年关,家家户户正准备迎春庆新,许多侨眷侨属更是翘首期盼远在南洋的华侨汇款,以便过年。由于天一信局业务庞大,给华侨、侨眷带来巨大损失,引起众怒,咒骂之声随处可闻,一部分归侨侨眷因此倾家荡产。天一信局破产,不仅在厦门及其周边引发社会震荡,更造成了短暂的东南亚金融恐慌。在厦门水仙宫的天一总局房产后来卖给中国银行厦门分行,并将分局房产转卖以弥补亏空。

这个一度叱咤东南亚与闽南、风头一时无两的侨批业巨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至于天一信局倒闭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有军政勒借说、滥发山(本)票说、滥炒外汇说和滥营糖业说。根据厦门已故文史专家洪卜仁的考证,“海外(马尼拉)部门滥营糖业”导致投资失败应为天一信局倒闭的直接原因,“其实,除了‘军政勒借说’,其他原因的推测,都直指天一信局滥发山票从事投机。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存在48年历史的天一信局拉上了它演出的帷幕,除了留下这寂寞的建筑外,还留给人们无尽的感慨。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