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王顺兴信局: 听王家敲银声,知海外银圆来

来源: 2024-08-02 11:18

离乡背井的闽南华侨,对祖国家乡有着深刻的眷念。他们通过一封封家书与亲人联系。在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完善的年代,侨批局就成了海外华侨华人情感的寄托,王顺兴信局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80多年的兴衰历史,王顺兴信局不仅带动了闽南侨批业的发展,也加快了闽南侨乡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位于泉州王宫的王顺兴信局遗址。图张九强


/《台海》杂志记者  司雯


泉州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一栋有些斑驳破落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静静地矗立着,这就是王顺兴信局遗址。

整座信局遗址占地面积大约有3000平方米,由欧式风格的奇园和中西合璧的船楼、信局营业场所、门楼等系列建筑组成。历经百年风雨,现在大楼的外层已经斑驳,楼内也大部分闲置着。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第一次看见它,应该很难想象当年这里的繁荣景象。

走进信局遗址,可以看见厝里还有人在生活的印记。慢慢走在一片凌乱的房子里,经历时间的迁移和自然的损坏,房屋已没有最初的华丽,但精巧的细节依旧随处可见,高大庄严的罗马柱和花样繁复的铜制门把,都似乎在述说着老宅当年的繁荣,以及100多年前闽南侨批业的兴衰沉浮。


王为针过六十大寿全家合影。图翻拍《回望闽南侨批》


最早设在泉州的邮政代办所

王顺兴信局成立于清代末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处于侨批业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其经营侨批业务的历史,可以从创办人王世碑涉足南洋“水客”开始算起。

据记载,王顺兴信局创始人王世碑因家里无田地可种,收入极为贫乏,生活困苦。他19岁(1851年)便往厦门谋生,经友人介绍,在一艘走厦门和小吕宋(今菲律宾)的大帆船上工作。王世碑为人诚实可信,任劳任怨,常常帮菲律宾华侨捎带信件钱款回乡。一开始,王世碑只是为熟人义务传递,并不收费,但久而久之,王世碑的好名声渐渐传开,深得菲律宾华侨信赖,一些不认识的华侨也辗转托人请其传书,给予酬劳。后来,王世碑干脆辞了水手的工作,全职做了“水客”,专门负责运送侨批。

1896年中国设立大清邮政机构,侨批业开始纳入政府管理范围。王世碑瞅准商机,于1898年挂牌正式创办王顺兴信局,专营菲律宾侨批。《泉州市邮电志》记载:1898年,王世碑向大清厦门邮政总局“挂号”办理营业执照,在泉州新门外王宫村家中开设王顺兴信局。

当时,泉州地界尚未建立“邮政官局”,王世碑只能向厦门邮政总局申请登记,成为“代办邮政分局”。从此,王顺兴信局成为厦门邮政总局在泉州的一个“分局”,不但可以经办海外银信,还可以兼办国内邮政业务。王顺兴信局是大清邮政厦门总局最早设置在泉州的邮政代办所,显示出王顺兴信局的信誉与实力。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海外交通也日益发展。大约在1900年,有了马尼拉与厦门之间的直达轮船,便捷的交通改变了以往侨批运送的时间和方式,侨批局送信,由原先的帆船改为用大型轮船作业,大约每半个月一班,既加快了往返的时间,也加大了侨批寄送的数量,整年下来,王顺兴信局的业务量较以往多出好几倍。

此时,王世碑已是暮年,将邮政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两个子侄辈——王为针与王为奇。1912年,享年80岁的王顺兴信局创始人王世碑去世,业务顺利转接,借着时代的春风,王顺兴信局一天比一天兴旺。

在王顺兴遗址奇园的大楼里,摆放着一张低矮的木桌,上面嵌着一块大理石板,这是王顺兴信局用来整理华侨托运回乡银圆的桌子,也叫“敲银台”。当地老人说,王顺兴信局辉煌时期,数量众多的银圆经过海上、陆上的一路搬运、转送,不少银圆在这个过程中撞击、挤压变形了。当银圆运送至信局时,必须由专人进行敲击整理,才能发放到客人手中。这个人,当然是信局老板王为针了,于是,便有了王为针的敲银声。而附近的乡亲,一旦听到王家的敲银声,便知道又有海外的银圆已经运送到位了。于是,得到汇钱通知的客人,便纷纷前来领取。即便到现在,泉州王宫乡的老人们依旧流传着这样一句带有调侃性的口头禅:“到王宫,没有听到王为针敲银的声音,肯定会走霉运的!”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足见当年王顺兴信局的经营盛况,绝对是空前的。

1928年,王顺兴信局因在经营中家资充盈,经过两年的时间,王为奇建造了一座由欧洲人设计的欧式别墅——奇园;而王为针也在另一边设计、建造了一座形似大船的别墅——船楼。2009年,两座建筑群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20年代末,王顺兴信局回批封。图翻拍《泉州侨批业史料》

马尼拉—泉州两地王顺兴信局互寄的邮袋。


兴与衰见证闽南侨批发展史

与天一信局设立自己的信局机构以扩大网络规模不同,王顺兴信局则以发展代理为主。虽然将国内总址设在泉州,但同样在厦门设立了分局,以廿四崎脚会文堂书庄为代理。这是因为早期厦门开埠后,成为国内外航运重要的港口地,大量侨批都是通过厦门进入国内。

厦门的廿四崎脚会文堂书庄,位于今棉袜巷21号,以印行锦歌、南曲等福建流行的“歌仔册”为主业。清末之后,会文堂书庄移到了今大同路305号。

每次,菲律宾王顺兴信局收取批信后,通过国际邮局将菲律宾侨批转寄到厦门信局,厦门王顺兴信局再将来件迅速转去泉州,并把泉州信局的回件迅速寄去菲律宾。从王氏家族的《阄书》《约章》等规章制度中,可以看出,王顺兴厦门信局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中转作用,同时负责分发厦门全岛及鼓浪屿的信款。泉州信局则办理派送信款及汇兑事宜,当收到厦门信局转运来的侨批,立即把批信按派送线路(批路)分类,同时从银行领取现金,配好家批和钱项,交由信差分发到各乡镇,最后将侨眷回文带回局里并转厦门,再邮寄至菲律宾马尼拉局。泉州—厦门—菲律宾,是王顺兴信局的批信线路,因此,与其他侨批信局相比,王顺兴信局的经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跨国网络化特质。

王顺兴信局与厦门的渊源,远不止寄送侨批这么简单。事实上,在王顺兴信局最鼎盛阶段,两位当家人将业务延伸至侨批以外的多个行业。其中就包括在厦门鼓浪屿创办中华电灯厂;在厦门中山路“米斗”渡头向海外开设同济钱庄;又在同济钱庄旁开设太原汽车行,代理销售美国Chiy Uen牌各型车辆及零件。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为厦门的城市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受海外市场经济的影响,王顺兴信局将海外各种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地运用在厦门这些产业上,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王顺兴信局发展最为兴旺的时期,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至20世纪30代的初期。据《晋江市志》记载,1936年对王顺兴信局进行了查阅统计,该局1930年至1935年逐年银信含汇票业务量大银100万元,相当于每年收送银汇人民币1亿元。

但辉煌总是短暂的,1930年闽南地区侨批业的发展达鼎盛时期,至此之后,侨汇数量逐年递减,侨批局停业之数与日俱增,侨批业整体发展已呈现下坡趋势。特别是当时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汇率波动起伏,导致国内外许多侨批局倍受牵连而倒闭破产。1935年,王顺兴信局与大多数闽南侨批局的命运一样,由盛转衰,最终停业倒闭。

关于王顺兴信局倒闭的原因,有些研究王顺兴信局的学者认为由于当时闽南一带土匪猖獗,长期对侨批局进行敲诈勒索,王顺兴信局几次下来不堪重负,而致破产。据史料记载,王顺兴信局于1923年、1927年和1930年3次在海内外遭受警匪敲诈、抢劫,损失巨大。最严重的一次是1930年,近百名土匪攻入奇园,打开银库,将储存的库银洗劫一空。而有些人认为是因为国际汇率变动,王顺兴信局的二代和三代经营者难以掌握汇兑市场规律而致。王顺兴信局带有“草根性”的小微金融属性,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却过多参与大银行的业务,长期从事投机倒把之事,缺乏制度性的管理和约束,一旦汇率大幅波动,就将不堪一击,最终逃脱不了停业的命运。

从一个人的“水客”到盘踞海内外三地的庞大信局,王顺兴信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却留下了奇园、船楼,以及闽南侨批史上的一段佳话。它的存在,不仅是闽南海丝之路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亮丽的闽南华侨史。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