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金门的等待

来源: 2024-08-05 09:07

文/《台海》杂志主编 年月


1938年,战争阴云密布。生活在金门烈屿岛上的方金钟内心愁云惨雾,他无比牵挂远在南洋打拼的儿子方文筹。侨批是他连接儿子的惟一纽带。如果侨批如约而至,既送来了银圆,解了全家生活之苦;又报了儿子的平安,说明儿子还活着。如果侨批迟迟不到,儿子性命堪忧。

这种愁肠百结的牵挂,不只方金钟一人有,烈屿岛上的洪清诰、洪水诰、洪水波、洪诰等人都是几十年身陷其中,然而,牵挂虽苦,却也是希望所在。这根线,一头系在金门烈屿岛,一头系在南洋的新加坡、文菜、沙捞越、印尼等地,而中间打了个结,这个爱心结便是厦门。

目前所能找到的30封金门侨批,最早的是寄于1914年,最晚的是寄于1948年,大部分是由下南洋的金门人寄回金门,极少部分是回批。而这些金门侨批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厦门中转。所以,看到厦门踏波而来的水客,金门乡亲似乎就看到了希望,一下子把思念那根线从遥不可及的南洋拉了回来。

金门作为福建重要的侨乡之一,与厦漳泉一样,早早就有民众到南洋谋生,《金门县志》记载了第一次大规模下南洋是在清朝同治年间;1842年厦门正式开港、1860年华工出洋合法化,当时南洋相对于国内来说,商业发达、治安良好、交通便利,吸引了大批厦漳泉还有金门青壮人口外出谋生。

往往越是艰困的地区,出外谋生的人就越多,金门也一样,烈屿就是较为集中输出的地方。我曾于2009年到烈屿参访,实地见识了它的恶劣环境,烈屿与金门本岛虽不到半个小时船程,但风高浪急,我感觉船只随时有可能会被打翻,船老大安慰因晕船呕吐的乘客:“金门大桥很快要开建了!到时只需五分钟车程。”果真,第二年金门大桥就立项了,但一建12年,2022年10月才正式通车,可见烈屿海况有多恶劣。

回到交通极为不便的百年前,收到一封侨批有多么的不易。许多侨批局应运而生,闽南的侨批局大部分把总部设在厦门,比如我家乡的天一信局,一度掌控闽南三分之二侨汇,它在龙海角美虽拥有三幢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的精品建筑,但它的总部并不是设在这些雕梁画栋、精美绝仑的洋楼里,而是设在厦门。厦门是闽南侨批业的重镇,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侨批局多达104家。

从南洋寄出,通过厦门中转到金门的侨批,对金门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侨批不是普通的书信,而是以汇钱为主要特征的批信,侨汇除了赡养家眷之外,还广泛用以建筑、捐赠和投资方面,今天,当倘徉在金门水头等红砖古厝聚落中,人们总会切身感受到那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着当年华侨的爱国爱乡之情。

1937年10月26日,金门被日军占领,成为抗战爆发后福建第一个沦陷的地方。金门的沦陷也牵动着华侨的爱国心,仅三天后,即10月29日,为了安置逃难到厦门等地的金门民众,部分金门旅外侨胞邀请厦门、鼓浪屿一带的知名人士,在厦门鼓浪屿华侨银行成立“金门难民救济委员会”。菲律宾、新加坡、缅甸、越南等地的华侨,尤其是金门籍华侨纷纷踊跃捐款,接济家乡的民众,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

1938年底,方金钟终于等来了儿子的批信,汇款:洋银12元,邮戳上写着:“厦门/AMOY/12.9.38.鼓浪屿/金成山信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