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海上风来草木香 新时代下的青草药交流之路

来源: 2024-08-13 10:32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从成立伊始,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青草药文化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海内外青草药交流,通过构建起青草药交流合作文化平台,携手将保生慈济文化发扬光大。

今夏六月,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之际,台湾医师团、中华台北运动总会、台湾中药权益促进会、中华中医药文教经贸促进会等六个参访团拜访了海沧慈济北宫,在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众人的招待下,参观了百草园,并相互交流了两岸青草药的传承发展情况。其实两岸之间关于青草药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看似平平无奇的药草,却承载着两岸同胞延续千百年的共同记忆。

 

台湾中药权益促进会组团前往厦门慈济北宫,了解厦门当地针对青草药文化推广所做的工作。



信仰牵线,开启两岸交流

言及闽台青草药的渊源,与两岸共同的保生大帝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行医心得《龙湫本草》和“药签”历经千年,至今依然在闽台民间广泛流传。在医疗卫生水平尚不高的年代,更有不少人会到供奉保生大帝的宫庙里求取药签,或是在宫庙周围自然形成的青草药摊购买所需的青草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漳州、厦门、泉州先后组织各种保生大帝信仰相关的纪念活动与学术研讨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在宗教、医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2006年,厦门海沧区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得到了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热烈响应,如今已经举办了16届,文化节的主题从民间信仰逐渐延伸至弘扬“健康、慈济、和谐”理念,青草药文化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打开了有关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窗口。

建于厦门青礁慈济祖宫内的闽台中医药博物馆,就是两岸青草药交流的一个重要见证,该馆着力体现闽台两地中医药发展的渊源,室内展区共500多平方米,其中一楼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二楼以中草药标本的陈列为主。室内展区与室外的名中医长廊、百草园浑然一体,是全国首创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中医药博物馆。而位于厦门海沧温厝的慈济北宫则通过打造青草药园和成立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开启了两岸青草药交流的序幕。2019年,台湾安平文教基金会一行人专程拜会慈济北宫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他们参观了当时还在建设中的青草药园,还与传习中心的成员们就两岸青草药传氶创新的交流合作进行初步探讨。这一次交流,令传习中心的成员们了解到台湾探索的青草药发展之路,包括开办青草药休闲养生康复农场,针对不同体质开发各种餐饮菜谱和青草茶,针对青少年开展青草药的科普传习,釆用现代科技萃取青草药制成新药等,这些做法都为闽南日后开展青草药传承发展提供了思路。

除了文化团体,陆续还有台湾宫庙信众组团前来慈济北宫进行青草药文化交流,2023年9月,台南学甲慈济宫、台南佳里青龙宫、高雄左营慈济宫、金门珠山大道公宫等保生大帝分灵庙信众代表约100人莅临慈济北宫,他们首先来到主殿向三位真人进行祭拜、增添香油等仪式,之后听传习中心成员讲述他们在非遗日、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各种节日里开展青草药养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众人都深受感动。此后台湾道行天下保生大帝信俗联盟会、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金门金沙镇西园栖隐堂、台湾台南文化协会创会等均前来交流,其中一些团体还与传习中心商讨两岸青草药合作事宜,两岸青草药交流愈加频繁。

 

马六甲勇全殿参访团莅临厦门慈济北宫,成员们在主殿虔诚祭拜“三真人”。



学术研讨,推动深层合作

两岸民间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两岸青草药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2023年4月,首届闽台青草药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厦门海沧召开,来自中国台湾、厦漳泉三地、三明、广东,还有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传承人和青草药志愿者齐聚一堂。研讨会首次就“闽台青草药”这一民间保健医药体系,展开系统性的理论总结和学术探讨,共收到63篇论文,还有多位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领域,针对闽台青草药文化如何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提出高屋建瓴的观点。

今年4月,第二届闽台青草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地点则选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研讨会的主题定为“闽台同脉 草药赓续 药膳流芳”,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共话闽台青草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两岸青草药文化交流与合作。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郭素华,马来西亚中医总会MCMA副总会长、马来西亚中医总会MCMA槟城分会会长黄胜谦、台湾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邱志淳等14位海内外专家结合各自工作的领域和特点作主旨发言。其中来自台湾的邱志淳教授提到,闽台关系源远流长,形成同根同脉、特色鲜明的闽台中医药文化。百年来,闽台传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交流倾向多元及融合,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不遗余力,成果颇丰。

这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闽台青草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展了闽台青草药文化的大众视野,原先人们对其大多停留在“非遗”的印象,然而随着专业领域对闽台青草药的研究加深,大众开始关注到青草药的具体应用,以及是否能通过科研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方式,让青草药为群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毕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草药一直凭借其“简、验、便、廉”的特质,为闽台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而如今两岸这些交流,将推动两岸青草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也为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成员前往马六甲进行青草药田野调查,在鸡场街一带发现了不少栽植于沿街店面旁的青草药。



联动“海丝”,搭建平台

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还致力于推动“海丝”沿线的青草药合作,其中新加坡的真人宫所供奉的“三真人”是从慈济北宫分灵出去,一同漂洋过海而去的,还有保生慈济文化和使用青草药的经验,因此两座宫庙保持着密切联系。2023年11月,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总顾问陈耕以及理事长程水燃应邀前往新加坡,参加真人宫111周年庆典活动;同年12月,新加坡真人宫进香团前往慈济北宫进香,受到传习中心一众成员的欢迎。与慈济北宫一样,真人宫内也打造了一个青草药园,里面栽种的艾草、白茅根、鬼针草、车前草、薄荷,都与闽南地区相同,揭示了两地深厚的渊源。

数百年前,下南洋的闽南人带着保生大帝信仰和青草药前往东南亚打拼,历经多年在闽南人聚居之地落地生根,如今青草药文化又成了联系闽南与南洋的重要纽带,尤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种联系更加明显。今年年初,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一行人远赴马来西亚马六甲进行“青草药文化田野调查”,他们在600年前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即马六甲鸡场街一带见到镌刻着《论语》的门楣与牌匾,还惊喜地发现不少店门前栽种着青草药,有艾草、罗勒、香茅、穿心莲、到手香、芦荟、薄荷、使君子等,由于马六甲当地气候湿热,当地人使用较多的是具有“退癀”功效的青草药,譬如象鼻癀、油柑癀、猫仔癀、牛舌癀等,传习中心的成员们还注意到,当地人习惯将蝶豆花、斑斓叶应用在日常饮食中,这些植物具有健脾开胃、防病祛疾的作用。

在马来西亚调研期间,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受邀在马六甲勇全殿分享了《千古流传的保生青草药文化》的讲座,马来西亚当地许多青草药爱好者都前来听讲,众人感慨马来西亚与闽南地区在青草药应用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意识到青草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人们的健康,护佑一方百姓。过去中马“送王船”申遗成功的经验给了传习中心启发,希望将来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国可联合将青草药申请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青草药成为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共享文化。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4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