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识百草,药食同源入人心

来源: 2024-08-13 10:40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对任何人来说,了解闽台青草药的第一步,毫无疑问都是辨识。尤其是那些长于野地、与其他植物混杂一处的青草药,只有通过不断比对,将它们的形态特征、性味特征牢记于心,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这样的学习注定是无止境的,当我们能够清楚地叫出身边常见的那些青草药之名,油然而生的不仅是“博物”的喜悦,还有对我们所生活的这方水土的一份敬意。

采用手绘彩图展示闽南常见青草药,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辨识,从左至右分别为益母草、活血丹、白茅和茴茴苏。



暮春四月,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举行了第二届闽台青草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闽台青草药。研讨会上亮相的《青草药实用图典》和《养生药膳实用图典》两本书籍则得到众人一致称赞,翻开《青草药实用图典》一书,那一张张描绘细致的手绘青草药插图和简明的描述,总能勾起一些人旧时的回忆,或是让人忽然意识到,儿时在房前屋后见到的那些植物为何具有种种神奇的功效。关于这本书的诞生,还要从一份校本教材说起。

 

《青草药实用图典》和《养生药膳实用图典》两本书籍向读者展现了闽南民间的青草药应用经验,也有助于传承弘扬青草药文化。


先摹形后辨名

在漳州初次见到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林美珍教授,她手中拿着一本《青草药实用图典》,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起闽南地区常见的青草药,书中有好几处地方还用笔做了标注,让人感受到她作为这本书的主要编撰者的用心。提起成书的缘由,颇有些无心插柳之意,“我们学院有一门青草药的选修课,因为缺乏相应的教材,我们就自己收集整理出了一个校本教材,作为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使用,这个教材算是这本书的雏形。”林美珍介绍道。

之后,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推出“闽台百草园”栏目,希望以此推动青草药文化的传播,林美珍因此与林晓峰相识,她回忆道:“林晓峰会长阅读了这本青草药的校本教材后,就建议我充实内容,以书籍的形式推出。漳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林汉钦老师知道后,也很热心地帮忙申请到资金,正是在多方协助下,这本书才能够呈现在大家面前。”在闽南,生长着诸多具有预防、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功能的药用植物,要从这座丰富的“宝库”中筛选出便于大众在生活中使用的青草药,对《青草药实用图典》的编者而言,必然需要多番思考,据林美珍介绍,《青草药实用图典》主要分为青草药辨识篇、青草药验方篇和乡土药膳篇三大章节,其中青草药辨识篇收录了310种常用的青草药,还有部分内容则是引自福建省龙溪专区革命委员会民政卫生组编的《实用中草药》一书。

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准确地辨识青草药,《青草药实用图典》采用了手绘彩图来展现植物的形态,譬如名为茴茴苏的植物图,就细致地描绘出叶缘所呈现的粗锯齿状、紫红色的叶片,一旁还专门画了作为药用部位的果实、叶和茎的特写,茴茴苏的特征便一目了然。相较于那些用相机或手机拍摄的实景照,林美珍觉得手绘彩图的优点更显而易见,“有时候照片只能展现出植物的局部,没办法像彩绘这样清晰全面地展示;另一方面,一些植物在各生长阶段会呈现不同器官的形态,相比于插图,单张照片也只能够呈现某一阶段的样子,这样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就不完全了。”

除了植物图谱,从对植物名称的梳理也鲜明地展现出《青草药实用图典》的科普用心。“青草药辨识篇”中,编者按照植物分类学的自然分类系统,即恩格勒系统将其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五大类。由于闽台青草药所繁盛的地域辽阔,不同地方对于同一种青草药往往存在不同的叫法,为此林美珍选择统一采用植物志书等记载的中文学术通用名和拉丁文原名。此外,她还保留了青草药的别名,“每种青草药我们大致保留不超过五个别名,多是闽南民间比较常用的,一些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容易造成混淆,那就删去。”前一种命名虽然方便大部分人对照查阅,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或是一些不太会说普通话的老年人来说,就容易造成阅读障碍,而保留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别名,其实也是在保留传承至今的闽南智慧。

 

在漳州街头时常能见到售卖片仔癀草甘蔗汁的饮品店,如今这种解暑饮品也成了游客到漳州游玩时必打卡的美食之一。


从辨认到实用

从一开始区分外形到能够将植物名与外形对应起来,这仅仅是闽台青草药辨识“进阶之路”的初步阶段,因为“辨”的最终目标应是“用”,当中就包含闽南民间千百年积累的青草药应用经验。林美珍向记者提起一种生活于海水中的藻类植物,美舌藻。其外形宛如珊瑚状,新鲜的美舌藻是紫色或紫绿色,晒干后则呈绿褐色;在她童年记忆中,长辈把美舌藻叫做鹧鸪菜,这是用来治蛔虫病的良药,“从前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尤其农村的用水和卫生条件不太好,小孩子就很容易得蛔虫病,美舌藻就有驱虫的功效。”人们会加入红糖,与干燥后的美舌藻混合做成小糖丸模样,孩子们吃几次就能驱虫,如今随着卫生和医疗条件的提高,蛔虫病已经很少见,这种藻类植物也就逐渐留在了闽南人的记忆中。

不过在闽台地区的一些凉茶铺或是街边水果店里,人们总能寻到其他青草药的踪影,它们不是以药用的形式出场,而是以一种更轻松的形式,得到人们的青睐。漳州首选的消夏饮品就是片仔癀草甘蔗汁,此“片仔癀”非彼“片仔癀”,是一种别名白凤菜的青草植物,据林美珍介绍,漳州民间对片仔癀草的评价是“补的是营养、化的是油腻、去的是火气”,将甘蔗与片仔癀草混合榨汁,不仅为甘蔗汁增添青草香的风味,还有清热消暑、除烦止渴、解热退火之功效。

除了饮品,闽南人还将青草药融入日常膳食,形成了具有养生防病之效的药膳,《养生药膳实用图典》一书正是对闽南民间常用特色药膳进行系统整理,作为主编的漳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林汉钦对闽南采用青草药所做的药膳如数家珍,“比如闽南常见的马齿苋就属于药食两用,从前的人容易得病毒性皮肤病,就会将腌制了一天的咸猪肉和马齿苋一起煮,大概吃三天就好了,因为这种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养生药膳实用图典》还列举了马齿苋粥、马齿苋荠菜汤、马齿苋枸杞鱼肚等代表药膳,并说明服食的注意事项。

除了马齿苋,另一种闽南地区常用草药五指毛桃,因性温不燥、作用温和、味道馥郁而被奉为药食同源的佳品,闽南人常用五指毛桃根煲汤或煲猪骨。对林汉钦而言,这种草药还是促成《养生药膳实用图典》诞生的重要引子:2021年福建省药膳制作技能大赛在福州举办,林汉钦及同事代表漳州市中医院组队参赛,当时他们提交的正是以五指毛桃为主制作的药膳汤,可惜因为一名队员发挥失常而惜败,没能入围决赛。至今想起来,林汉钦依然难掩遗憾之情,“当时我跟队员们说,虽然比赛输了,但我们还是要留下一些印记。所以回来后我组织了我们医院内一些具备青草药辨识、药膳制作与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家,大家一起编了这本书,同样也搭配了手绘彩图。”《养生药膳实用图典》不仅详细介绍了药膳的基础知识,更收录了常见疾病药膳约200例,且介绍的烹饪方式基本按照闽南地区习用的制作方式,颇具闽南特色。

 

《养生药膳实用图典》一书中收录了常见疾病药膳约200例,其中就有闽台民间常用的马齿苋、五指毛桃、铁皮石斛和金线莲这几种青草药及药膳方。


传承古人智慧

从《青草药实用图典》和《养生药膳实用图典》所收录整理的青草药以及药膳方中,处处凸显着闽南人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更能令人一窥先人对青草药从陌生到熟悉、从辨识到应用的漫长历史的片段。对青草药的辨识,需将五官调动起来,“观”是第一步,主要是分辨青草药的外形,譬如能够治疗蛇伤的青草药杠板归,人们根据其三角形的叶片取了“三角盐酸”这个通俗易懂的别名,它长在田间地头及水沟河边,全草皆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路边草丛常见的红彤彤的蛇莓,被人们称作“蛇泡草”和“龙吐珠”,看似不起眼却是能够消肿解毒的草药,尤其可治蛇虫咬伤;第二步是“闻”,尤其是像鸡屎藤花这类有着明显气味的药用植物,其叶片揉碎后散发着如鸡屎般的臭味,但花朵闻着却清香,这样的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再次就是“触”,譬如长着白色丝状柔毛的白茅的根与花可做药用,可用于口腔炎、膀胱炎、麻疹高热等;还有闽南地区常见的虎尾轮,轻触其叶子背面就能感受到明显的粗糙感等。

“观、闻、触”的训练,正是在锻炼人们对青草药的辨识能力,否则对其的应用就无从谈起,在林汉钦看来,从闽台青草药及闽南药膳中所体现的闽南养生观念,与闽南一带著名的民间医药学家吴本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传这位北宋名医精通运用青草药及针灸疗法,并擅用药膳补虚扶正、调理脾胃,形式多样,有炖品、羹、茶剂等,至今在闽台仍被广泛使用。“其中药膳食材多就地取材,且多用炖、蒸、焖、煲等方式烹饪,体现了闽菜‘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林汉钦说道。

不仅是闽台地区,在东南亚一些闽南人聚集的地区,甚至在世界各地繁衍发展的闽籍华人华侨当中,都能见到这种一脉相承的药膳保健的饮食传统在当地生存繁衍,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见到一盆盆用心栽种的青草药,它们不仅是用于治病,更多的是“治未病”,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无论是在高校任教的林美珍,还是身为中药师的林汉钦,他们都感觉到传承保生青草药文化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看到了如今有些人的努力,“我在深圳看到了用青草药制作的冰淇淋,很受年轻人喜爱。”林美珍说。林汉钦则关注到一些地方成立了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举办青草药讲坛、组织青草药学习班、开展青草药研学旅行等活动,这些形式都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保生大帝青草药养生文化习俗,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