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青草药食疗,“味”与“效”皆不可辜负

来源: 2024-08-13 10:45

/《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闽南人对青草药的喜爱,并不仅是因为它们可做药用,还在于它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具备药食两用的属性,可与食物一同炖煮,或是被做成茶饮或甜品,以达到调养身心的效果。随着人们的不断尝试,不少青草药出现在闽台日常饮食的不同场景里,有些更与节气和民俗相联系,人们对此也司空见惯,这恰恰说明了食疗养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金线莲炖排骨是闽南一道极品滋补养生汤,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滋补养生。


“仙草,六月,捣汁和米粉煮之成冻,可解热。”成书于明朝正德年间的《大明漳州府志》记载了五百多年前漳州人“严选”的消暑良品仙草冻,墨玉般的色泽,尝之Q弹爽滑,入喉则有沁凉之感,若是加入蜂蜜或糖水,滋味更美。仙草冻能够成为风靡闽南、广东及台湾的夏季消暑解渴甜品,就在于主要的原料,田草。这种生长于田间山边的草本宿根植物,有消暑祛热、清火解渴之效。田草的运用正是闽台青草药食疗养生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的养生法

青草药食疗是传承千年的闽台青草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一种重要实践,尤其在闽台民间,青草药食疗更是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所接受。譬如同样作为消暑佳品的石花冻和四果汤,前者主要的食材海石花便是脊突苔虫或瘤蔷虫的骨胳,具有清肺化痰、清热止渴、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后者的主要食材即薏苡仁、莲子、绿豆、银耳和蜂蜜,也起到提神解暑、解毒、化湿、利尿之效,同时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维生素、无机盐和酶等,只不过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食。

一般而言,当人们享用仙草冻或四果汤时,并不会将其与食疗相联系;最能够凸显出“仪式感”的,莫过于将青草药与各类食材一同炖煮的药膳。说起青草药在食疗中的运用,厦门瑞来春中医门诊部总经理、厦门青草药非遗传承人周继政如数家珍,“其实闽南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像牛奶根炖猪脚很滋补,黄芪排骨汤是用来增强免疫力,闽南人冬天吃羊肉御寒,但是因为羊肉属于温补,容易上火,所以我们还会加几块甘蔗,既能调味也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诸如此类的民间养生治病的医药实践,也会随在地的气候环境而有所侧重。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一带,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尤其在春夏之交更加温热挟湿,当地人的体质也多偏湿热,也就是俗称的湿气重。湿气过重的人时常会感到体力不足、做事懒怠,有时还会有食欲不振甚至反胃恶心的症状,祛湿便成了闽南人养生的重要目标之一。除了通过体育锻炼来“排汗”,人们也会通过饮食来调理,例如薏米、红豆、山药、冬瓜等健脾除湿的食物就有祛湿的效果。

常见的一些青草药食疗也都绕不开清热祛湿,据周继政介绍,过饥草是一种闽南人常用于炖食物的地方草药,它的学名为土丁桂,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闽南民间常用过饥草与墨鱼干、尾骨、生姜一同炖煮,用于治疗胃病,同时过饥草也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另一种主清热解毒的金银花也是闽南民间常用的青草药,“我记得,从前夏天人们会用金银花泡澡,尤其是给小孩子洗澡,这样不容易长痱子。”周继政回忆道。

《青草药实用图典》中也介绍了几类闽南的金银花食疗药膳方,如:取30g金银花和60g蒲公英加水煎煮,将其去渣取汁后,倒入50~100g粳米一起煮成银花蒲公英粥;或是将金银花和鲜芦根加水煮约15分钟后,再加入薄荷煮3分钟,最后用些许白糖调味就是一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银花薄荷饮,还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和暑湿口渴。 

用鼠曲草制作成的鼠曲粿,是盛行于闽台民间的一道清明时节的点心。

常见于乡野间的艾草,是最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闽台民间习惯在清明时将其做成艾草粿,其有安神助眠、驱邪避秽的功效。



应时令与民俗而食

2002年2月28日,中国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并印发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其中第一个名单就是人们常说的药食两用,经过2014年及2023年的新增,目前官方认证的药食同源中药名单达111种,譬如甘草、金银花、枸杞子、荷叶、葛根火麻仁等均在列。周继政在此基础上,将其分为煲汤、香料佐料、花茶饮品、动物、蔬菜和代餐零食共六大类,采用这种划分方式,是为了方便人们日常搭配使用。

在煲汤类中就有闽台地区应用广泛的龙眼,《神农本草经》有记载:“龙眼,主安志、厌食,久服强魄聪明,轻身不老。”现代病理学研究也表明,龙眼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抗氧化等作用。具有较好的滋补作用的龙眼还与闽台地区的民间习俗息息相关,例如福州有“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的说法,因为人们觉得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而闽南人则习惯在龙眼成熟的季节,即处暑前后吃龙眼配稀饭,因为盛夏气温较高,人体更容易消耗过多热量,偏温性的龙眼就能够补充热量,且有益心脾。

在周继政看来,自古以来民俗与养生都是相互结合的,节气与养生也是如此。譬如闽南地区民间有“大暑浸高丽”的传统养生习俗,“用古井水浸的原理是去‘火毒’,通过‘浸’井水的高丽参,燥性减退,不易上火。”他解释道。因此食用高丽参煲鸡汤可滋补强壮、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尤其适用于气虚、阳虚的亚健康全群体。而清明的鼠曲粿或艾叶粿,早已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节气饮食。其中生长在田埂、河床等潮湿环境中的鼠曲草(又名鼠鞠草)又被叫做清明草,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这种叶片如菊叶般小巧、全株长着白色棉毛的植物既可作为食物,其茎叶还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就提到,鼠曲草“味甘,性平,功效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清明时节,闽南民间会将鼠曲粿作为祭祀的必备食品,大致的做法是将新鲜的鼠曲草放入滚水中煮熟,而后将其放入石臼中,用木杵捣烂,接着加入糯米粉继续捣;之后将其捏成一个个椭圆团块,放入锅中以大火煮熟后上油即可。

闽南地区还有一些记载青草药的书籍中,提到除鼠曲粿之外的其他做法,如《龙湫本草》有言:“鼻衄:鼠鞠草30克,瘦肉适量,水炖服。”除了食用,鼠曲草还可“外敷”治病,比如《福建中草药》中记载,“对口疮:鲜鼠鞠草30g。水煎服;另取鲜叶调米饭捣烂敷患处。”和《泉州本草》中也提到类似的用法,即“治毒疔初起:鲜鼠鞠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可见鼠曲草集营养、药用、保健于一体,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由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组成的“四神汤”是闽南民间常见的药膳方之一。


一脉相承的闽台食疗

所谓食疗,是指在中医学、中药学、烹饪学、营养学的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草药与一些具有药用功效的食物相配和,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饪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效的美味食品。谈及闽台青草药食疗与养生,其实也是在回溯闽台的中医药史,周继政曾在慈济北宫的保生讲坛作主题为《闽台青草药与食疗养生》的讲座中,提到唐代陈元光入闽将中原的中医药传入闽南,另一位同样生活于唐代的陈渊在率领十二姓人马开发金门之际,也将来自中原的中医药知识一并带去,金门民间还流传着陈渊熟识草药,为百姓和马匹治疗疾病多见效的故事。

来自中原的药理知识,与闽南当地环境及物产相互碰撞,诞生了独具特色的闽台青草药文化,这当中不仅包含了有关闽南医祖吴本及曾任宋朝宰相的苏颂与青草药文化相关的传说与故事,还有众多闽南的历史名人用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青草药食疗养生。对此周继政说:“宋代同安在理学家朱熹文治之下,是闽南的黄金年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社会稳定,青草药、水产海味、山珍异味更多融入菜谱,食疗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其实无论古今,兼具美味和功效的药膳总能够得到多数人的青睐,故而人们也有更大的动力去挑选能够兼具二者的草药与食材的搭配。

在同风共俗的闽台两地,人们既重视青草药的功效,又重视与之搭配的食材,由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组成的“四神”便是闽台民间家喻户晓的食疗名方,因其性质平和,有健脾养胃、滋补健身之效,故而时常以“四神汤”的形式出现在闽台民间的餐桌上。《台湾风物志》中就记载:“台湾人很重视食补,有饮四神(臣)汤等俗。”一些传统的闽南家庭中,往往感觉食欲不振时,家人都会自然想起到药店配一份“四神”回家做药膳,鸡、鸭、鸽或猪肚、猪小肠等都称得上是“四神”的绝配,因为“四神”的药材本身含有大量淀粉,单独炖煮口感较涩,因此与猪肚、猪小肠这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搭配,能令口感更加润滑,在满足人们对美食追求的同时,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这便是闽台食疗的鲜明特色。关于经年累月所承袭下来的食疗方与养生观,如何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更好地指导人们,真正做到“治未病”的思考,同时也是探索闽台青草药传承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0.03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