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上趣开新团队台籍设计师张欣颐:为青山绿水奋斗是一场接力赛

来源: 2023-08-11 12:05
 

张欣颐(右):台湾乡建乡创青年代表,上趣开新团队台籍设计师,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参加过4届海峡论坛。

每年参加海峡论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见到我,常常会说“我们台湾的建筑师张欣颐又来参加活动了”,这时候,我总会自己调侃地说:“不是建筑师,是福建的新村民。”

在福建待了8年,我和团队伙伴的足迹已经遍布福建100多个乡村,服务20多个村落,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劳作。“福建新村民”早已是我们的身份标签,我们也很喜欢大家这么称呼。

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而我却喜欢到乡村去。其实没有太多原因,只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我们刚好有能力,大陆刚好有舞台。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我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的未来。

“用设计点亮乡村,把他乡变成故乡,让游人成为家人”,这是我和团队伙伴的目标。

感受到浓浓人情味

台湾乡村发展的理念,强调以人文故事延续空间生命力;大陆乡村振兴的蓝图,两者找到完美契合点,给了台湾乡创青年筑梦圆梦的机会,也就有了我和团队伙伴现在“台湾经验,大陆实践”的做法。

福建三明市际溪村的“耕读李家”,是我们打造的第一个乡村营造项目。

2014年,我从台湾的辅仁大学景观设计系硕士毕业,加入台湾上趣创意延展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同年底,一纸邀约从福建传到宝岛,台湾上趣团队正式进驻际溪村,开展村庄的规划建设。次年,我第一次走进际溪村,开始了驻点工作。

当时际溪村的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妇孺。村子本身就有很好的资源,但是没有人去挖掘,我们做的就是把它们变成可以卖钱的产品,给乡村带来流量,包括客流和资金流。

做乡建乡创首先要讲故事。际溪村地处丹霞地带,林深水美、景色奇绝,再加上当地耕读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创作冲动。“可以讲‘耕读李家’的故事。”很快,团队给设计方案定了调子。自此,“耕读李家”成为际溪村的代名词。

赶上了好时机,几年下来,际溪村已经大变样了。我们跟村民打成一片,元宵节的手作龙灯、烟火爆竹照亮家家户户和我们的稻田咖啡馆,共同祈求着全村的平安兴旺,每到饭点,走在村道上,村民们总会喊道“小张,来家里吃饭”…… 现在回望驻村的日子,我还是非常难忘。际溪村就这样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也拥有了新的家人。

 

将故事细细道来

“耕读李家”是我们的一个探索,据此,我们整合出了一个乡建乡创服务模式,包括讲好一个乡村故事、树立一个乡村品牌、撬起一个带动村民的支点、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交流融合模式,未来可以用到更多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后来,我们团队为40多个村落提供规划设计和文创旅游产品,包括泰宁的“古傩大源”、尤溪的“蔬活汤川”“悠游下村”、建宁的“荷欢修竹”、屏南的“国宝甘棠”、古田的“大德故里”等等。

不同于千篇一律的设计,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内涵与需求,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设计师应该深入村庄挖掘并将它的故事细细道来。

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和团队伙伴往往会在村子里住上一段时间,深入到乡土人文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团队会将村里的闲置空间利用装饰起来,与村镇干部、村民、施工队一起在开放空间聊天,从人、文、地、产、景等方面深入挖掘每个村落的特点,了解社区实际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各类资源存量,努力塑造与地方元素相融合的乡村品牌,避免千村一面。

秉持着“让村庄不只是一个住的地方,它可以持续地存在着,甚至可以延续更多100年”的理念,我们也慢慢从设计师演变成乡村运作实践者。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硬件怎么改、路怎么修、房子怎么盖。但现在,我们关心的则是人如何使用这些东西、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如何吸引青年返乡等问题。

近三年,新冠疫情让两岸往来变得困难重重,却也激发我们与当地专业团队进行更多合作。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在乡创乡建的路上找到坚实的伙伴,如平潭的“石头会唱歌”、厦门的院前社,大家一起把路越走越宽。

 

好政策带来好机遇

回望这么多年的经历,我们能够成功,也离不开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的支持。包括福建省推动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每年推出100个村庄,每个项目补助50万元,支持台湾建筑师及文创团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陪伴式服务。2021年,大陆“农林22条”出台,更为台湾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现在,我们团队的台湾设计师都拿到了人才补贴,公司每年也都拿到不少新项目,这样我们就可以稳定地做项目,安心扎根乡村。2022年,我还拿到 “福建青年五四奖章”,这个荣誉是肯定也是责任,感谢大陆给我们机会参与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不少传统村落的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将逐步显现,我跟团队也在策划,不妨在此基础上开发“数字村民”等一系列数字藏品,认购者在获得“数字村民”身份的同时,还享有一系列线下权益,比如享受有关村落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优惠。

数字乡村是我们2022年刚启动的一个项目,它可以有很多种玩法。对于产业有特色的村子,我们会搭建一个数字化平台,把乡村风景、产品等上架到网络“云端”,变成可以流转的数字藏品,目的是希望这些乡村在线上被看见、被关注,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并购买它的产品。

我们的计划,就是打通线下到线上,紧随大陆全面小康的脚步,将“扶贫先扶智”落地到乡村里,透过“互联网+”为乡村发展赋能。在我看来,乡村振兴,改变的不只是环境,而且是生活状态和社会氛围,为青山绿水奋斗是一场接力赛、耐力赛。

做乡建就是“逐水草而居”,大陆有好政策,有不计其数的乡村,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尝试,就有很好的机会。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