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海峡两岸龙舟赛: 一节两赛,龙舟促融合

来源: 2023-09-18 09:35

文/《台海》杂志记者 郑雯馨



随着“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蕴含的“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文化传播两岸,每一年来自海峡两岸的龙舟好手齐聚厦门集美,于传承传统节俗文化中见证两岸青年的携手共进。



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第十六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上,海峡两岸的龙舟队竞渡集美龙舟池。图/林铭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集美修建龙舟池并组织举办龙舟竞赛,除了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强民强国的特别含义。此后每年端午,人们汇聚于龙舟池畔参加或观看龙舟竞渡。2006年,“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更名为“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首次有来自台湾的龙舟队应邀参赛,经过多年的沉淀,这一赛事已然成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就读于厦门大学的台生林宜乐(前排右一)同厦大舟艇协会的队友们一同参加集美龙舟赛,对她来说,这是一次特别难忘的经历。

在厦创业的台青吴炳璋(左一)与聚融两岸职工队的队友体验划龙舟的乐趣。


两岸齐赛龙舟

“竞渡于海滨,富人以银钱、扇帕悬红旗招之,名曰‘插标’,即古锦标意,事竟,各渡头敛钱演戏……或十余日乃止。”清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了百年前的厦门人是如何欢度端午佳节,彼时男女老少聚集在鹭江边上,或登上同文顶远眺海面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百年后在集美的龙舟池畔,依旧有数支龙舟随鼓声出发,划手们以整齐划一的节奏劈波斩浪,引来岸上阵阵此起彼伏的加油助威声。从龙舟竞赛到被冠以“海峡两岸”之名的龙舟赛,这一赛事的演变过程亦是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见证。

6月3日至6月4日,2023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暨第十六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如期在集美举行,此次有47支龙舟代表队参赛,其中来自台湾的龙舟代表队就有19支,包括2支由生活在大陆的台胞组成的队伍。这些队伍中既有多次参赛的老朋友,也有首次参赛的新面孔,台湾东华大学学生张宇琛,从高中时就开始划龙舟,今年是他第四次随队到集美参加比赛,他告诉记者,“我很喜欢这种团队活动,大家在同一艘船上,共同努力加油,这种感觉特别好。再有,龙舟赛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参加龙舟比赛,不仅是为了取胜,更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种宝贵的中华文化传统。”台湾辅仁大学女子龙舟队的队员几乎都是新手,也是第一次到集美参加比赛,据领队林玟君介绍,她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集训,几乎每周都训练,没想打这次能闯入“敬贤杯”决赛,这次能够与大陆的龙舟队相互切磋交流,既积累了比赛经验,又学习到了更多技能。

台湾花莲体育高中的教练侯鸿章在获悉参赛后,立即带着24名队员在花莲开始了密集的训练,大家兴致高昂,期盼此次能取得好成绩,最终他们不负众望获得了“嘉庚杯”第三名。在侯鸿章看来,“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的意义就在于交流与传承,他说:“在科技时代,龙舟赛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划龙舟,将老一辈和年轻一辈连接起来,在竞技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除了划龙舟,历年的“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还配套了多项与端午相关的体验活动,不少在厦门生活多年的台胞家庭与厦门市民一同在龙舟池畔包起了粽子,现场还有旱地龙舟比赛、童心绘端午、龙舟游园会、龙舟文化奇妙夜等互动项目,让年轻一代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龙舟池上的竞渡,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上还有“旱龙舟”趣味活动供市民体验。


竞渡催生融合

相较于其他地区竞技性更强的龙舟竞渡,“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从创办之初至今,因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学子参赛而多了一份青春活力。2006年,为了备战“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厦大师生组建厦门大学龙舟龙狮协会,其正是厦门大学舟艇协会的前身,此后厦大龙舟队就成了“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的常客,随着社团日益壮大,龙舟队里也出现了台生的身影。

作为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高校之一,厦大一直备受台生青睐,他们在这座校园内完成学业之余,不少人还活跃于各大社团以丰富课外生活。就读于厦门大学会计系的台生林宜乐大一便加入了厦门大学舟艇协会,“我记得当时舟艇协会的学姐到我们宿舍宣传纳新,听她介绍协会里除了龙舟,还有桨板、皮划艇等项目。我刚上大学,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觉得还可以锻炼身体,于是就报名加入了。”基于舟艇协会一贯的传统,林宜乐及其他新生首先加入的都是龙舟队,此后根据个人选择兼项皮划艇或桨板。回忆起第一次参加龙舟队训练,林宜乐笑道:“坦白说,第一次划感觉还挺轻松,因为老师先教我们动作,大家就在厦大那边的水库上慢慢划,体会那种感觉。后来正式发力划桨,就需要用到腰部的力量,训练结束后我就感受到腰酸,上半身更是肌肉酸痛。跟原来想象的划龙舟还是不太一样的。”

2022年第十五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上,除了厦门台协厦大台青联队,厦大还派出了厦大台生女队和厦大台生男队两支龙舟队参赛,原本就属舟艇协会的林宜乐自然入选,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龙舟赛。“我们提早一两个月就开始训练,每次训练结束回到宿舍都已经很晚,累得直接瘫在床上,衣服也被打湿,原本以为这么高强度的锻炼会减肥,没想到反而吃得更多了。”虽然训练十分辛苦,但从林宜乐的言谈间,依然能感受到她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并无丝毫减弱。正式比赛的那天,当她同队友来到集美龙舟池,还是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我们旁边就是台湾高校队伍的帐篷,不过因为都是男生,就只听到他们聚在一起聊天。”林宜乐和队员的目光更多集中在集美街道队等传统实力强队,当龙舟下水,发令枪声响起,她才充分感受到了实力的悬殊,“大家划得太快了,我们几乎都跟不上。”尽管如此,大家依然咬牙跟紧节奏,全力以赴完成比赛。对林宜乐而言,因为加入龙舟队,她得以结识更多朋友,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地方、就读于不同科系,但每次只要坐上同一艘龙舟,挥动手中的船桨,她们就是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这正是龙舟的魅力所在。

 

在历年的“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上,除了比赛,现场还组织了众多与端午民俗相关的体验活动,包括包粽子、刺射五毒以及音乐表演。图/林铭鸿


以民俗寻根

一直以来集美区所颁布的一系列助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吸引了众多台青将项目落地集美。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创业的沃土,同时也走进社区,与集美当地产生更深的联结,对于集美区的“名片”之一,“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自然也少不了台青的参与。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执行长吴炳璋从小在台南长大,在他印象中,每年端午台南也会举行热闹的龙舟赛,“台南很多企业、学校都会组队参加,而且是在运河上划龙舟,总的来说过节的氛围还是很浓厚的。”

彼时吴炳璋往往以观众的身份,站在岸上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对他而言端午划龙舟更多的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当他2020年底到集美创业后,才与龙舟有了更密切的接触。他说:“2021年因为疫情的缘故,集美没有举办大型的龙舟比赛,不过区政府还是策划了比较小型的龙舟体验活动,当时是我们基地负责承接的,我因为之前也没有划过,就想着报名参加体验一下。”初次作为划手坐上龙舟的吴炳璋,很快就感受到默契的重要性,他笑道:“我们第一次划时,有的人划得快,有的人划得慢,龙舟根本就无法前进。”作为一项团体运动,划龙舟的诀窍就在于众选手需节奏一致,包括何时加速、何时挥桨都需要不断地磨合,这些感受都是他同其他台青经过多次训练后所得的经验。

正因龙舟赛这一契机,原本分散在集美乃至厦门各区的台青有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在辛苦创业的间隙,为备战龙舟赛而进行的训练也成为一种放松的方式。众人带着主办方提供的龙舟,在集美的水上运动中心展开训练,逐渐培养起默契,偶尔也会闲聊几句彼此的近况。2023年第十六届“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是吴炳璋在集美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比赛,他从划手变成鼓手,坐在船头负责指挥,“划手要根据鼓手敲鼓的节奏发力,我不算很专业的选手,但就我个人经验来看,敲击的鼓点最好保持节奏一致,这样划手能令龙舟匀速前进。”吴炳璋解释道。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承办龙舟体验活动时,也会考虑将一些端午习俗作为配套活动,丰富观赛市民的游玩体验。“比如包粽子、做香囊,这些习俗大陆和台湾都是一样的。”对吴炳璋而言,设计这些趣味活动,同参加龙舟赛一样,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恰如他和基地成员在集美城内社通过新媒体的形式,挖掘村落的人文历史与传统民俗,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故事,这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在寻找乡村的“根”的过程中,他们更深刻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牵挂。



2019年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上,来自台北的狮头旺剧团沿着龙舟池踩街,威风凛凛的狮头阵引来游客阵阵喝彩。


2022年海峡两岸青少年龙舟模型竞赛,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青少年亲手制作龙舟模型,领悟龙舟文化。这是2022年海峡两岸(集美)龙舟文化节的配套活动之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