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一颗永不生锈的心

来源: 2024-04-01 18:10
“我建了一座小小的图书馆,我写了一本小书,我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成绩。但是我感觉到了,在和生活的摩擦之中,要保持自我的纯粹,不容易。如果说我有什么希望,我希望这扇走向社会的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会锁闭。我还想尝试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角色,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打磨自己的心灵,愿这颗心永远不要生锈。”
我被媒体上的这段文字,深深地打动。
文中的“我”,叫杨素秋,是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2020年,杨素秋获得一个到政府机关挂职的机会;因为她对观察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便申请到西安市碑林区的文化和旅游体育局任挂职副局长。我也曾挂过职,这也让我与杨素秋有经历的共情。
杨素秋提到的“一座小小的图书馆”,即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她提及的“写了一本书”,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若纯粹从书名去理解,这本书是一定会引起读书人的关注的。道理很简单,大凡读书人,对图书馆无不情有独钟。
然而,要建一座小小图书馆,绝非纸上谈兵。
杨素秋一到碑林区,就发现,虽然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但却没有一家图书馆。初来乍到,恰好区里也动议要在城区建一个图书馆,杨素秋以为这跟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很契合,便主动接手了兴建图书馆的工作。
一开始,杨素秋信心十足,因为她喜欢看书,也喜欢买书。
但是,到了工地一看,她大失所望了。原来,这个图书馆竟要建在一处狼藉不堪的商场地下室,且装修经费非常紧张,平均每平方米只能花600块钱。
但此时的杨素秋已无任何退路,她的身边只有一个助手,就是未来图书馆的馆长小宁。她俩对建馆又都是外行,得从头学起,什么家具的环保标准、地板的颜色和材质、灯光的亮度、网络传输速度、音响的参数,都得一点点敲定。
体力上的透支,还可以承受;而精神上的折磨,就让杨素秋痛苦万分了。
先是在工程方面,有人开始对她围猎了。她很快被一些商人包围,他们甚至在深夜给她打神秘电话,叫她姐姐。“姐姐,我有一个小舅子认识那个某某某。姐姐,那个消防标准,我们达不到,我请你吃饭。姐姐给我通融一下。”
二话没说,杨素秋立即屏蔽了这些干扰,所有工程标准,严格按照文件执行,绝对不搞豆腐渣工程。
由于杨素秋的不配合,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要不就是楼上商场漏水,水花从吊顶喷下来;要不就是隔壁油污泄漏,淹进了地下室;再有,就是与装修商、家具商和电器商也不断产生摩擦纠纷。
更要命的是,有人竟想在图书上做手脚。
一座图书馆,离不开两种人:选书人、读书人。
选什么书,至关重要,自然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然而,杨素秋似乎也做不了主。人家推荐的书,大多是《某某县政府廉洁反腐败的公众感知评估报告》《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吟诵推广志愿者某某某老师》《创新驱动下的高校服务育人模式研究——某某学院学生事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之类的。 在一些商人看来,反正图书馆又不营利,书好书坏,不影响业绩,塞一些廉价书进来,他们有利润,而且如果杨素秋答应了,也有“甜头”。
杨素秋宁肯吃“苦头”,也不愿尝“甜头”。她说,她自己对书向来比较挑剔,家里的书架上绝不允许有三流书,那么,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图书馆怎么能被这些书塞满呢?她决定自己编一份书单,共计1万种书。
杨素秋选书,不是专断独行,一方面,她将选书的权利交给读者。她在图书馆里设了“你选书我买单”区。这个区域,相当于一个小书店,读者在里面可以挑选自己爱看的书籍,图书馆便会帮他们买下来,并制作借阅的数据,让他们带回家,定时归还就可以。
另一方面,她通过观察,看看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
这方面,杨素秋举了不少例子,这里仅说一二。
比如,杨素秋决定采购立体书。因为,立体书拆开来看很有趣,但书店价格一般都是五六十元、八九十元,只有中产家庭才买得起,很多图书馆也不采购立体书,觉得又贵又容易破损不合算;但在杨素秋看来,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机构,要实现阅读的公平和均等,低收入家庭买不起立体书,书店的立体书也一般都被塑封着,不允许拆开;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哪儿看立体书?图书馆免费提供,烂了就烂了,烂了再买。读者在图书馆的网页写下这样评论:这个图书馆太好了,这么多立体书,孩子太喜欢了。
再如,图书馆虽然有盲文书,但是盲文书的书脊上是印刷文字而不是凸起的盲文,盲人站在架子面前,没人帮助的话,是没办法选书的。还有一位视障患者也很让杨素秋感动,这位读者得了视网膜疾病,视力极其微弱,连坐公交都难以辨认站牌,需要女儿拉着她的手才能走到图书馆来;当她发现图书馆有一个机器,把书放在那,就能自动念出声时,令她欣喜若狂,她想读书,却一直读不了,而买不起自动阅读器,多亏有了这个图书馆。这些,使杨素秋在购买盲文书时三思而行。 
如上小故事,在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都有详尽的描写,当然,书里26篇文章,讲的故事更多。这些故事之间互相连贯,组成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无一虚构。杨素秋通过这本书,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人们,一个人,要行得正、坐得端、站得直,就必须有一颗永不生锈的心!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