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闻“风”而动,跑出加速度

来源: 2020-05-25 10:34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生产车间。图/新华社



所谓“危机”,即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机会。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狂风暴雨之势迅速席卷各地,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公共秩序,更给经济领域来了一场“地震”。众多实体产业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各个行业纷纷面临关门停业的风险。

然而,有危机就有商机。当别人都在恐慌时,其实机会和未来就在我们眼前。疫情虽然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但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却在疫情中展现出成长潜力,并迅速发展壮大。同时,还有一些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主动作为,在业务、营销模式、产业链等各方面进行大胆的战略性转型升级,最终绝地求生,完成蜕变。

当灾难过去,在反思之外,直面疫情挑战的企业,才能焕发新现象、新模式。

 

激增了生鲜电商客流量

“疫情对一些行业来说,是一种灾难;而对另一部分行业来说,又是一种机遇。”采访一开始,上海社科院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石良平就直言不讳地表示,此次疫情对众多行业和企业来说,是一次大洗牌。

石良平告诉《台海》杂志记者,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由于大家都不敢出门,沉重地打击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而这却给电商带来了春天,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有246家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销售量达4457亿元,“现在家喻户晓的两大电商平台淘宝和京东,都诞生在那个时期。”

如今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与SARS是何其的相似,看似同样的背景,也发生着同样的故事。因为这次病毒人们又都闭门不出,即使是在春节假期,商场、实体店也积极响应,关停店铺。

“门不能出,但生活总要过。”石良平说,“在防范传染病扩散的情势下,封闭、隔离等成为最有效方法,不少人选择了居家隔离的方式,来度过这一段特殊时期。但疫情来得太突然,很多人都没有囤货的习惯,不能出门后,市民只能偏向于在线上购买生鲜食品。于是,盒马鲜生、中粮我买网等生鲜电商们,疫情期间,均出现订单激增的情况。”

80后的厦门白领小康,因疫情影响,在家“宅”了近一个月,回想当初居家的日子,她说,因为无法出门,生活用品只能通过网购,其中每天做菜的食材都是用“朴朴超市”下单,再由他们直接送上门。“虽然我喜欢网购,但再这疫情之前,我从来不会在网上购买生鲜食品,总觉得不新鲜。这次试下来,我‘真香’了。”小康说。

与小康一样,疫情期间通过生鲜配送平台购买食材的人并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疫情给线上生鲜配送带来了巨大的客流,以盒马鲜生为例,2月到4月上旬,每日的订单量保守估计是其他时段订单的五倍以上。不只是盒马,很多线上生鲜销售平台如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都迎来了很多的新客户和潜在客户。

福建本土商超永辉超市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永辉生活到家的粮油供应量是平时的3倍;饮水供应量是平常的2.5倍;肉类供应量比平日增加了五成;奶类商品供应量是平时的两三倍;大米供应量是平时的近两倍;蔬菜备货20万份以上,是平时的3倍。

“不要以为生鲜电商的发展只在居家隔离期间,现在各地的生活都基本恢复,但生鲜电商的订单数量依旧很高,这体现的是一种用户粘性的现象。”石良平介绍,在过去,很多人经常订外卖,但是对于预订生鲜产品还是比较抗拒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大多数人不放心生鲜电商送来的食物是否新鲜;另一方面,则是这些电商售卖的生鲜产品成本比较高,价格也相对比较高,且平时购买食材做菜的大部分是年纪比较大的人群,这些人对于线上购物积极度不高,自然也不会想要在线上买生鲜产品。所以,一直以来生鲜电商并不能很好地普及。

“而这次疫情的爆发,对于生鲜电商来说却是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为什么这么说?石良平表示,疫情爆发,很多地方购买物资主要靠社区电商和生鲜电商采购了,尤其是疫情比较严重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体验了一把生鲜电商。于是,生鲜电商企业的获客成本大大降低了,更多人体验到了生鲜电商配送的便利性,从而形成长期的习惯。

“根据购买规律判断,一般消费者在购买四到五次后,就会形成购买习惯。”石良平估计,两个多月的居家隔离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线上买菜的便捷,发展一直没迎来“爆发”的生鲜电商平台,因此而留住很多的稳定客户群体。

“如果要让我评出一个在疫情期间获益最多的产业,我一定会投生鲜电商一票。”石良平说,这次疫情让生鲜电商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只要发展运营得好,它们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淘宝。

石良平相信,生鲜电商并不会昙花一现,而是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当然,如今大陆的生鲜电商平台非常多,只有服务更完善的平台才能赢得更多认可,产品是否优质,供应链是否完备、配送是否及时,也将为行业重新洗牌。”

 

降低了线上教育获客成本

除了生鲜电商,疫情期间,频繁出现在人们社交圈的词,还有线上教育。

说起线上教育,也会被一些人认为不专业、学不到东西。这次疫情,让大家体验了一把线上教育。然后就有很多人发现,原来网上教育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靠谱。观念的转变,也激发了线上教育的飞速发展。

“线上教育行业的成型是非常早的,最早同样可以追溯到SARS期间。”石良平介绍,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线上教育平台“学而思”,就是创办于2003年,非典之后,业绩实现飞速发展,后成功登陆纽交所。

“虽然线上教育已经发展好多年了,但是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主要原因,还是大家对线上教育接受程度并不高。”石良平说,在疫情没有爆发之前,绝大多数的家长并不接受线上教育,而更加愿意让孩子去线下教育。但是这次疫情的爆发,不可抗力的因素,让更多人体验了一把线上的教育,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线上教育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次疫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线上教育,与生鲜电商一样,线上教育的获客成本大大降低,给整个线上教育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爆发机会。

有媒体统计,春节过后,2020年开学第一周(以原本2月17日开学计算),线上教育App中日均用户规模达到了1.27亿人,较节前大涨46%。

厦门市乐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乐阅”,致力于做线上线下的“轻教育”平台,目前平台粉丝有300多万人。该品牌创始人曾伟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受益于“宅经济”红火,越来越多人喜欢在网上学习、分享知识,该平台的粉丝活跃度及粉丝增加量都超过了50%。

居家隔离的环境,为线上教育创造了天然的封闭场景和营销机遇。石良平介绍,在正常情况下,线下教育机构的获客成本在500元至1000元,线上机构的成本在3000元以上。但在线下教学全面被迫转到线上以后,给线上教育行业省下了千亿的推广费,把一些线上教育公司的销售成本直接拉低了40%左右,转化周期提升了一倍。

2003年的SARS,带给电商的机遇,是让用户逐渐习惯了线上的购物的习惯,进而对这种不出门就能买东西的习惯产生了依赖,从而形成了之后电商的跨越式大发展。这次的疫情,让全民都熟悉了线上教育的模式,同样能起到线上教育习惯的培养作用。但在石良平看来,与电商不同的是,线上教育在此次疫情结束后,并不会马上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教育行业的本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交互过程,这与线上购物有本质的区别,不只是一次性购买就结束的。教师与课程的质量所形成的口碑,以及所带来的续保率,无论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机构,都是生命线一般的存在。”石良平说,“在疫情中,大家是基于为防范疫情采取极端的政府管理、社区管理模式,而被动上网接受教育的。线上教育能够粘住多少在这段期间产生的新用户,能产生多少回报,是否能将这一波机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由教学质量产生的一整根链条。”

在石良平看来,好的教学质量产生好的教学成果,好的教学成果形成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形成好的品牌美誉度,好的品牌美誉度助力机构在疫情过后势必更加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相反,在这个时候只顾一哄而上,只顾用户增长不顾教学质量,很有可能给家长更差的线上学习体验,只怕在疫情结束之后,会遭到市场的报复性抛弃。

“‘2亿人同时在线’,对线上教育行业发展来说,是积极的信号,但业者仍需保持冷静。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在这一行业中,流量不是核心,只有课程品质才是唯一的核心。”石良平说。

 

“催熟”了远程办公市场

与线上教育同种性质的,还有远程办公。在过往,说起远程办公,大家都会想到自由职业者或者线上兼职。但疫情迫使许多人在家工作,不少公司被迫选择线上远程办公。于是,大家又发现,很多工作不是非要坐到办公室里才能完成的。

2月3日,线上复工第一天,还在江西老家的上海白领周莹,穿着睡衣参加了一场部门视频会议。这场视频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布置在家工作安排。周莹所在的部门从来没有开过视频会议,连开视频会议使用的钉钉App都是周莹前一天才注册好的。

因疫情影响,像周莹公司这样要求员工灵活办公、在家办公的不在少数,巨大的需求瞬间引爆了远程办公市场。据钉钉App提供的数据,2月3日有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

面对巨大市场需求,远程办公软件巨头纷纷瞄准了移动办公新战场。为在疫情下拉拢新用户,钉钉、腾讯会议、字节跳动飞书和华为云WeLink等,都在2月陆续推出了不同程度的免费服务。

远程办公制度,是当今世界非常流行的一种办公趋势,但在大陆的普及程度并不高。有资料显示,在美国,截至2019年,超过八成企业引入了远程办公制度,已有约4000万人在家中远程办公,占美国工作人口的20%左右。而在大陆,2018年选择远程办公的员工比例只有1%左右。

在1月底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支持网上办公等措施”被明确提出后,远程办公成为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等机构的必选项。需求暴涨。

“远程办公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方向具持续性。受到疫情的影响,临时性的客户的消费习惯将强化甚至固化。”石良平分析,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催熟”了远程办公市场,使用户快速养成了习惯。“远程办公便捷性优势比较明显,即使没有疫情,未来也会成为主流工作方式。对于远程办公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带来的一些困扰,也可以通过公司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其他场景,远程办公降低交流的时间成本,利远远大于弊。”石良平说。

字节跳动副总裁、飞书负责人谢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远程办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验证。如今习惯已经形成,未来随着5G网络普及,使用率一定会大幅提高,使用时长也会增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做办公工具,进一步说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工具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石良平认为,推行远程办公好处很多,从员工的角度,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多些自己支配的时光;从公司角度来说,这也可以免去一些房租,节省更多资金。但石良平也表示,大陆远程办公的制度还不完善,存在诸多“硬伤”,比如远程办公没有真正提高效率,对每一个员工的职业感、专业能力的要求都极高等等。

 

提升了健康管理的需求

这次疫情的爆发出乎意料,让绝大多数人更加关注健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将让医疗健康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2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做出指示,以这次疫情应对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引导企业加大对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生产销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认为,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卫生意识大大增强,包括防护服、口罩、消毒水以及其他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需求暴增。随着疫情结束,短时的公共卫生防疫需求会大幅下滑,但个人防护需求可能会有所增长,从而带动医疗器械及用品市场的较大增长。此外,疫情这段期间,人们足不出户,锻炼身体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待疫情结束后,锻炼身体,必受到人们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对各种健身器材需求的上升。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医药成为了重要力量。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要求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2月19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在中医治疗方面,增加多个处方。

“相较于2003年非典时期,这次(疫情),中医药介入更早,介入的广度和力度也史无前例,对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医药肯定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李俊德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干正”,利用中药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生理状态的理念,越来越被大众认知,并受到欢迎。同时,包括艾灸、穴位贴敷按摩等中医外治法,也在抗疫中赚足眼球。“经此一役,中医药产业将迎来提速发展。”

但李俊德也坦言,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阻击中“大显身手”的同时,也必须直面制约其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从中医药行业的现实来说,虽然政策层面、政府高层支持力度较大,但在基层实施与监管层面上却存在一些政策无法落地、甚至有碍于法律的待修改与不完善之处,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同时,中医药行业自身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比如无标准或者标准过时及混乱,以及因中药材为农副产品,地方政府扶贫政策鼓励引起的监管难等诸多问题。”

对此,朱恒鹏表示,经过此次疫情,由于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提升,中医在慢病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领域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中药企业,由于对产品质量、溯源性会有更高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将进一步提升,短期来看,行业将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长期来看,会更有利于优质、规范的中药企业发展,中药经典名方以及偏消费的中药企业也将获得更多关注。

 

完善了互联网医疗服务

在传统健康产业之外,互联网医疗也正快步走来。朱恒鹏说:“以前生了病,很少有人会选择互联网就诊,可现在特殊时期,医疗资源紧缺,人们也担心去医院交叉感染,线上医疗就成了很好的补充。”

疫情期间,线上问诊服务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为节省资源,缓解线下就医压力提供了有力帮助。有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在线问诊类APP日活最高达到671.2万人,与2019年相比,涨长了约160万人,涨幅高达30%。

“在线问诊正适应了当下的需求。互联网医疗不仅减轻医院压力,舒缓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难题,而且可以减少医患之间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朱恒鹏认为,互联网医疗非常适应流动性,让医疗服务行为脱离单位可以独立进行。以往,老百姓看病主要看医院,医生脱离医院后没有业务,互联网让医生去单位化,还可以树立个人品牌,也非常利好医生自由执业。

在石良平看来,互联网医疗,可以针对患者、医生、医院这一三角关系产生的痛点,优化就诊流程;在数据支持上,互联网医疗能积累并利用海量的医疗数据;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医生可以利用闲置时间进行线上诊疗;在空间上,医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治疗等。

据天眼查相关信息,我国目前共有超过1000家从事在线医疗相关业务的企业,这些企业共拥有专利超过1.3万个。朱恒鹏介绍,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三:一是对平台上的用户收取咨询费用,二是通过广告位赚取广告费,三是销售上游企业产品赚取分成费。

朱恒鹏表示,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医疗眼下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通过问诊获得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

“要打破这一瓶颈,就需要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即互联网医疗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这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朱恒鹏说。

 

迫使企业寻求新生存之道

除了上述介绍的产业,还有无人配送、大数据应用、在线视直播、网络游戏等很多行业,在此次疫情中都收获了新的机遇。但也有不少行业,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些行业里的众多企业,在当前颇为紧迫的环境下面对挑战,只有积极地寻求转型,才能活下去。

2月19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布,由其自主生产的广西第一台全自动化口罩机正式上线。面对口罩生产设备紧缺的情况,此前已自建口罩生产线的五菱公司,调集120多名专家和精英技师组成研发团队,完成了口罩机研制任务。这家去年国产品牌汽车销量第一的车企,由此成为大陆第一家既生产口罩又生产口罩机的企业。

五菱公司的转型创新实践,是当前疫情下企业积极应对、化危为机的缩影。复工、转型、升级,众多企业以变应变,化解疫情影响。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面对疫情,多是通过跨领域来提前布局,让自己始终走在前沿。

在武汉,汉商集团原本是一家商业上市公司,3月1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汉商集团经营范围中将增加几类业务:研发、生产、销售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医用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批发、进出口;研发、生产、销售卫生用品类;药品的经营、医疗投资、医院管理服务和养老服务。

在山东,原本生产女装的舒朗集团仅用4天就完成了资质审批,日产防护服达2000件,新生产线开足马力后可日产2万件以上。

与服装生产企业转型生产防护服相比,众多汽车制造企业转产口罩,更令人们大感意外。对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盛九元表示,虽然口罩生产技术含量不算高,但除原材料和生产线以外,无尘车间是最难达到的生产条件。而车企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涂装车间就是标准的无尘车间。于是,众多车企看到了口罩生产的商业机遇,上汽、广汽、比亚迪纷纷投产,成为不容忽视的口罩生产力量。

“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也沉淀积累了很强的供应链。”盛九元表示,完整而灵活的供应链是制造业实现“随机应变”的底气,更是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关键。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影响,没法实现快速的跨行业发展,它们的转型方法,要更加灵活多变。

2月6日,西贝莜面村创始人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表《致西贝所有伙伴的一封信》,“我们逐渐开放外卖业务,现在已经有近200家门店正在逐步运营,外卖的业绩也在不断提升”,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疫情期间,西贝莜面村所有门店已不再接待堂食顾客,而是专职做起了外卖。全员戴口罩、测体温、消毒手部,外卖菜品在专区加盖、专区打包并贴上封签,外卖骑手在消毒后的专区等候,西贝在外卖细节下足了功夫。

此前对于很多传统餐饮店而言,外卖仅仅是盈利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而在疫情期间,外卖成为了很多餐饮店的绝大部分收入占比。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左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左袋)成立于2012年,是原创型动画公司,创作内容涵盖了动画系列片、动画电影、艺术短片、绘本、漫画等。疫情爆发后,左袋的海外业务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原本今年春季举行的戛纳电视节延期,六月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不能如期举行,公司的电影项目、洽谈合作等都受到影响。

“为适应疫情下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们暂缓开放周期长、市场收益慢的中长期项目,转而开发周期短的小项目。”左袋创始人于新向记者介绍说,3月24日《艾米咕噜——大自然小课堂》播出,就是考虑少儿观众停课居家的状况,在创作动画短视频时既保留了娱乐性,又融入了科普知识。

 

带动台企扩展内需市场

在大陆,有众多的台资企业,这些台企中,大部分都属于制造业,它们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影响,也在积极地寻求转型办法。

厦门多威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贸出口牙膏为主的台资企业,董事长曾钦照是一位在厦老台商。他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公司生产、出口计划完全被打乱,订单被不同程度延期或取消。

“年初到4月中旬,我们还未接到任何订单,目前公司正在有序生产年前的订单。”曾钦照说,企业如今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市场,争取出口转内销,利用大陆知名电商平台做促销,提升牙膏销量,打开知名度。“只要挺过这次难关,就有机会。”作为在大陆打拼30多年的老台商,曾钦照非常清楚大陆市场潜力有多大。“牙膏是民生必需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一定能在大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需求萎缩及物流受限,厦门知名台企正新厦门集团第一季度业绩只达成目标的七成。总经理室副经理杨宗岳表示,随着大陆疫情逐渐好转,在稳固防疫措施的同时,集团正在有序复工中积极寻找新增长点。“大陆正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土方车、牵引车、拖车等工程车轮胎需求必增。公司正大力研发改进相关产品。同时,物流行业车辆的轮胎花纹、材质也需要同步改进。这些都是新的机遇。”杨宗岳说。

从事健身器材生产销售的台资企业钢宇公司,是厦门健身运动器材的龙头企业,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运动健身器材生产企业,公司订单绝大多数来自海外,产品销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的发生,海外订单减少,一开始打乱了企业的正常节奏。但让企业没想到的是,2月初,企业复工复产后,生产线一开,大量订单陆续向他们“砸”来,第一季度业绩不仅没减少,还同比增长47%。

“一方面,企业产品研发方面,我们每天投入的研发资金在同行业内算是最多的,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许多设备升级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两方叠加,使得疫情之下企业的订单不减反增。”在钢宇集团总裁李曜君看来,此次未受疫情影响的主因在于公司过去几年“未雨绸缪”,积极转型升级,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成功从代工企业转型为持有多个自有品牌的企业。目前,公司产品中自主品牌占比85%。

订单排长队,企业忙得不可开交,目前企业不仅全员复工,还临时增招了800名员工,生产线马力全开。更让企业意外的是,因为复工时间较早,他们还收获了大量大陆订单,现在仅大陆订单一项就占了企业总销售量的两成。“民众宅家里,不串门、不聚会,许多健身爱好者也被迫宅家做运动,这让跑步机等运动器材需求量大增,也让我们找到新的市场。”李曜君说,企业将大力拓展大陆市场,更好融入大陆健身行业发展。

“这是一棵蕙兰,然后它是三苗的一个叶芽,叶芽比较壮,高的话高度在十公分左右到十五公分左右……”疫情期间,位于福建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资企业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辟了线上直播,推销自己的兰花品种。

森源兰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森源表示,疫情发生后,各地采购商无法到基地实地采买,兰花销售也一度陷入困局。于是,企业转变思路,变批发为零售,努力打造正在磨合期的线上直播平台。“我们就是希望企业能通过直播,开发新的销售渠道。直播的话,我们从早上9点开始播,播到下午六点。每天观看的人数挺多的,也有不少人在我们直播后,联系我们购买兰花。”吴森源说。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疫情对台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转机,有各项惠台政策的扶持,台资企业可以很好地扩大内需市场,成功转型,分享到祖国大陆的发展红利。”在吴家莹看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面对疫情的考验,充满韧性的台企不会被吓倒,反而会抓紧机会,修炼自己的“内功”。

俗话说,风雨过后便是彩虹,疫情也是商机。面对疫情带来的产业发展“风口”,不管是新兴产业也好,传统产业也好,企业能不能闻“风”而动,关系着自己有没有办法在疫情危机中跑出“加速度”。正如石良平所说的:“每一个危机到来的时刻,它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危机中的商机,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