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情系鹭岛 诗文咏怀

来源: 2020-11-13 18:15

百年前一个秋天的下午,《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字雅堂)登上万石岩,在“郑成功读书处”陷入沉思,一首七绝脱口而出:江城落日鼓声哀,东海骑鲸去不回。后起儒生几人杰,吟诗空上读书台。连横一生五次内渡,其中两度在厦办报,并在此加入中国同盟会活动。他与厦门,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


红楼极可能是连横两次来厦居住所在

福州路199号是一幢二层英式别墅,四周为大小拱相间的围廊,连着卧室,廊间有两部木楼梯直上二楼,楼中还另设一架木楼梯,楼梯上均有安全木盖。这是一幢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别墅,但又融入了闽南建筑的传统手法,它的四坡顶、女贞墙、琉璃瓦,都具有闽南风格。据说,这里曾是连横在厦门居住所在。

从钢琴码头上岸,走过黄家渡,从龙泽花园旁的巷子走进去,便是福州路。这一路,几乎没有游客,更没有店家,因此安静得很。在鼓浪屿艺术幼儿园的门前,抬眼看得见那高处的房子,长长的石阶上去这幢看似不起眼,掩藏在绿树浓荫之中的古旧大屋,便是英国基督教伦敦公会的牧师梅逊·山雅谷的故居所在。在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的研究中,这里也是连横两次来到鼓浪屿的居留之处。

龚洁坦言,他接触到连横,是在进行鼓浪屿老别墅的田野调查。在走访过程,通过查阅资料、跟房子主人座谈中,得知了关于连横先生在鼓浪屿工作、生活的足迹,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处就是福州路199号,它是英国牧师、厦门第一张报纸《鹭江报》创办者山雅谷建造的别墅,而这里也极有可能是连横两次来厦居住所在。

龚洁之所以如此推断是有依据的,他说,连横的外孙女林文月在《连雅堂传》中,曾提及连横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闻》时,“与家人借住鼓浪屿牧师宅,每日乘渡船往返鼓浪屿与厦门间”。而连横第一次到厦门时,应聘为《鹭江报》主笔,社长就是英国牧师山雅谷;二是连横返回台湾结婚后,第二次来厦门,与爱国华侨黄乃裳一起创办了《福建日日新闻》,因他第一次来厦门时和山雅谷熟悉,在厦门又没有其他熟人,因此很可能又借住在山雅谷家;三是连横第二次来厦门携带了新婚妻子举家前来,为了安全起见,选择居住在鼓浪屿的公共租界里。

 

在1904年4月10日出版的《鹭江报》第61期上,刊载连横为《惜别吟诗集》所作的“序文”,这是连横在厦门留下的惟一一篇署名文章。


应该是居住在中国牧师家中

龚洁坦言,自己的这一推断,其他人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外国牧师不可能让这样一个中国人住在自己家里”。

2018年,在纪念连横先生逝世80周年座谈会上,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分享了关于连横先生同厦门密切关系的史料。据洪卜仁发现的史料中可知,在1904年到1915年间连横至少五次来到厦门。洪卜仁说,1954年,他开始涉猎台湾历史,也就接触到连横,读他的《台湾通史》,对连横重视台湾历史的精神非常敬重,于是对他的相关资料开始注意收集。

根据洪卜仁的研究,他认为,连横应该住在熟识的中国牧师家。他从当时刊登报道中进行佐证。根据发表于《鹭江报》1903年11月18日第五十册和1903年11月28日第五十一册底页的“本馆告白”说:“敝报自壬寅(1902年)创设以来,谬为海内外嘉许,阅者争先购置,几于户限为穿。馆在厦门海后得忌利士洋行后,去年(1902年)九月暂移鼓浪屿鹿耳礁,择地于厦门史巷,从新起盖,今土木丹青陆续竣事,择本月(11月)十七日迁徙洋式楼房,规模宏敞,敬告购报诸君惠临赐教可也。鹭江报馆谨启”

洪卜仁说,鹿耳礁在原鹿礁小学一带,就是现在的鼓浪屿福建路通往林巧稚纪念馆的路上,与“和记崎脚”(今福州路199号一带)相距甚远,所以,《鹭江报》不在山雅谷别墅。

根据材料,当年鼓浪屿有外国牧师,也有中国牧师,有文字可考的,连横在《鹭江报》的朋友和同事之中,就有两位是中国牧师,一个是周寿卿,还有一个是冯保真。周牧师的家就在日光岩下。连横1902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注明是“写于鼓浪洞天之下”,而不是写于山雅谷别墅。

 

位于鼓浪屿上福建路24号的怡园,也隐藏着连横的生活印记。



鼓浪屿上福州路199号,是《鹭江报》的报社旧址,也极有可能是连横来厦居住所在。


《鹭江报》曾登载连横署名文章

有史料记载,“连横第二次到厦门是居住在一个牧师家里”。但居住于外国牧师还是中国牧师家里,有待商榷。但一个不争的事实,连横多次踏上厦门的土地,主持笔政、创作诗文,成为当时鹭岛的风云人物。

连横第一次寓居厦门是1902年8月,在厦门捐纳成为监生后,赴福州参加乡试。相传他在考卷中有过激的言论,因此落第。从福州返回台湾、途经厦门时,连横应聘主持《鹭江报》笔政。

据介绍,山雅谷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月21日创刊《鹭江报》。《鹭江报》是英国领事通过教会办的,山雅谷为总主笔、总经理。报纸十天一期。龚洁说,在1904年4月10日出版的《鹭江报》第61期上,刊载连横为《惜别吟诗集》所作的“序文”,落款为“壬寅(1902年)冬十月望日台南连横大纵甫书于鼓浪洞天之下”,这是连横在厦门留下的惟一一篇署名文章。

文中写道:“台南连横归自三山(今福州),留滞鹭门,访林景商(林鹤年之子林格存)观察于怡园(今鼓浪屿福建路24号),纵谈人权新说,尤以实行男女平等为义……中国女权不振,一至于此钦。三纲谬说锢蔽人心;道德革命,何时出现?……同此体魄,同此灵魂,男女岂殊种哉?……呜呼!中原板荡,国权丧失,欲求国国之平等,先求君民之平等;欲求君民之平等,先求男女之平等。洒笔书此,以告景商,并以质天下之有心人也。”

从1902年8月至1904年4、5月间,连横在《鹭江报》主持笔政,撰写策论,提倡“男女平等”,提出“人权新说”等新思想,颇有影响。

在厦期间,连横与友人常在一起宴饮酬唱,留下多篇有关厦门和鼓浪屿的诗章,如:《鹭江旅兴》《厦门秋感》《万石岩》《鹭江秋感》《在厦柬乡中诸友》《留别林景商》《携眷归乡离别厦门诸友》等,他说,厦门风景如画,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曾在此“抗清驱荷复台”,留下许多古迹,深情地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厦门、鼓浪屿的依恋。

连横一生十分崇拜郑成功,所写歌颂郑成功的诗歌,数量甚多,质量也很高。如《鹿泉》:“痛饮狂歌试鹿泉,中原何处着先鞭?摩戈且驻乌衣国,倚剑重开赤嵌天。故垒阵图云漠漠,荒台碑碣水涟涟。明朝鼓浪山头望,极目鲲溟几点烟。”

坐落于鼓浪屿福建路24号的怡园,是台湾富商林景商卜居此岛时所筑,园中有一“鹿泉”,相传也是郑氏屯兵时所凿。连横和林景商是知交,间宿此处,饮酒赋诗。诗作中的“乌衣国”指厦门,赤嵌天指台湾,郑成功正是从厦门出兵收复台湾的。诗人在流连山水林泉之时,依然念念不忘英雄的历史功绩,并从中受到激励,其爱国主义情怀令人感动。

 

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右一)与央广创作团队一行人,冒雨在鼓浪屿福建路24号(怡园)、福州路199号(鹭江报报社旧址),追踪连横先生生活和工作的轨迹。



两次逗留厦门共三年之久

1905年春,连横携眷再次来到厦门,这次是与“同盟会”会员、华侨黄乃裳、蔡佩香等友人创办《福建日日新闻》而来的,这次连横依然出任主笔,社址仍在厦门大史巷。

据介绍,《福建日日新闻》是一张宣扬民族自强的报纸,经常刊登反对外国侵略的文章,号召抵制美货,还揭露帝国主义控制我海关等罪状,遭到美国领事的仇视。在美领事的压力下,福建总督令兴泉永道查办,处罚款1000元,停刊一周。后更名为《福建日报》继续出版,同时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连横任《福建日日新闻》主笔期间,目睹鼓浪屿公共租界挂满了各国“蛮旗”,帝国主义猖狂骄纵,洋人们无法无天,鼓浪屿成了洋人的“天堂”,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到厦门的“反美拒约”运动,出席“闹洋关”集会和烈士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演说,从而引起厦门税务司的嫉恨,威胁要他离开《福建日日新闻》。

根据龚洁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05年8月5日的《汉文台湾日日新闻》的记载,连横被推选为厦门“拒美约会”副主理,在《福建日日新闻》上刊登禁用美货、抵制禁约等报导:本月二十二日,厦门士商在彩票公司作第二回演说拒美大会,并公举陈紫衍总主理,黄廷元、黄献臣、连雅堂、陈昆玉副主理,吴威珠、周寿卿副经事,吴玉、连珍如撰述,黄鼎臣、魏介眉演说,其余人员侯后会再举,重乃事也。

1905年8月30日,厦门税务司新关接管常关后,制定许多苛刻条例,限制中国管辖的常关的范围和活动,引起商民不满,群起冲击新关,拆毁理船厅,毁坏总巡公事房,捣碎税务司的舶板多艘。商民情绪十分激动,可税务司不采取缓解措施,竟下令开枪,打死商民5人,这就是厦门历史上有名的“闹关事件”。税务司嘉兰贝勾结美国领事,把矛头直指《福建日日新闻》,竟然向厦防分会发出照会,要求厦防分府黄遵楷更改报名,辞退报馆主笔连雅堂。

而《福建日日新闻》也被迫改为《福建日报》。只是《福建日报》终因反帝反清的倾向鲜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勒令停刊。

龚洁说,连横先后两次逗留厦门,共近三年之久。《福建日报》被迫停刊后,连横也告别“红楼”别墅,携眷返回台湾。此后,他再也没来厦门。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