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所有的情感都在画面里

来源: 2021-02-25 18:22

台海重大新闻类金奖得主萧芃凯讲述获奖作品背后故事


若要选一张照片作为主图,摄影师萧芃凯会选开篇的那张风景照,风吹开白色的窗帘,与世隔绝的山间小城露出真容。这里是尼泊尔的偏乡,小镇生活虽然辛苦,但走在其中,仍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朴实和单纯。虽然语言不通,但感动满满,萧芃凯跟着义诊团深入当地,无偿提供医疗援助,遇见最纯真的笑容。

巴格隆,一个距离第二大城博卡拉四小时车程的山里小镇,正准备迎接来自台湾的百人义诊团。

宛如废弃工地的大楼,是巴格隆地区医疗中心的一部分,远道而来的台湾义诊团,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下提供医疗服务。

前往巴格隆的山路颠簸泥泞,义诊团车队必须开四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两天的义诊服务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翻译及帮手,附近护理学校派了许多的学生志工前来支援。

台湾医师正在使用便携型超音波为当地病患检查。

牙医是这次义诊团里规模最庞大的科别,医师不仅帮当地病患拔牙、洗牙,更注重卫生教育,期望从根本降低口腔疾病发生率。



医院内部设施简陋,空荡荡的住院病房,只摆着十来张毫无遮蔽的病床。

一位孩子刚拔掉蛀牙。

两天义诊都是从上午九点开始,但医院门口总在天一亮就已排满成千上万从周边村落跋涉而来的病患。道拉吉里地区综合医院(Dhaulagiri Zonal General Hospital),是幅员一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巴格隆区里最具规模的医疗中心,但左右对称的三层楼建筑,竟有一侧是毫无粉刷的裸露砖块钢筋。

为化解语言隔阂,地区医院也集结许多护理师与护校学生担任义诊翻译。




讲述/萧芃凯  整理/《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这个专题源于所在单位的一个专题策划“光荣台湾”,寻找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人物,其中一个面向就是台湾民间的义诊团。过去,我曾跟拍过台湾的义诊团,知道他们的流程,加上因为工作的关系,时常到境外采访报道,因此,这个案子对我来说,难度不大。我的出行装备也很精简,准备了两台相机,带齐各种镜头,当然,电池要多带几块。

此行共有一百多位台湾人参加。据了解,当义诊时程与地点大致敲定、对外发出消息后,短时间内就获得近百人响应;最终组成包括不同专科医师、护理师、药师在内,共三十六名专业人员的医疗团队,搭配约九十位接受简易助手训练的素人志工,前进尼泊尔。
道拉吉里地区综合医院是义诊的地点,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巴格隆镇上。我们一行人先是搭乘飞机,从台湾直飞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再转机到尼泊尔观光重镇博卡拉,乘坐小巴、颠簸几个小时,方能到目的地。路程不远,直线距离只有近八十公里,但连结两地的路况太差了,都是山路,结果开了四五个小时,且途中没有任何景点,即使是想追寻极致净土的背包客,也不会选择在此驻足。我有一张照片是车队经过积水泥泞的路面,为了拍几张,我从后座爬到副驾位置,拍下了摸黑走夜路的场景。
来之前,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医院藏在这么深山里。虽说是幅员一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巴格隆区里最具规模的医疗中心,但左右对称的三层楼建筑,竟有一侧是以毫无粉刷的裸露砖块钢筋示人,医院内部设施同样简陋,空荡荡的住院病房,只摆着两两相对的十来张病床,床与床间连一块遮蔽的布帘也没有;各科诊间除了医师桌椅,也只有一张检验床,不见其他医疗器材。可以说,条件十分简陋。
一百多位台湾人组成的医疗团,将在这里的地区医院进行两天义诊,对整个山谷里的十余万居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许多人前一晚就开始往镇上集结,甚至有人徒步走了十几公里山路,只为了接受台湾医师诊治。两天义诊都是从上午九点开始,但医院门口总在天一亮就已排满成千上万从周边村落跋涉而来的病患。
为化解语言隔阂,医院也集结数十位护理师与护校学生担任义诊翻译。关于此行,让我最难忘的是,返回台后,自己生了一场病。在尼泊尔,台湾医疗团的护理人员皆全副武装,身着全套的隔离衣、口罩、帽子、手套。不知该说自己是太年轻,还是太勇敢,我认为自己不该把脸遮起来。因为语言不通,相互间只能靠表情,我不想把脸遮起来,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连最基本的口罩也没戴,与当地人群贴得特别近,回台后,气管发炎,病了一两个月。今后,如果还要执行类似的案子,我一定会做好个人防护。
义诊活动的第二天,傍晚日落时分,义诊接近尾声,我背着相机到处晃,在一个楼梯处,遇见四位护校学生和一位小男孩,他们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们,当我举起相机,他们非常自然地对着我微笑,定格成永久。此次义诊只有两天,用意绝不只是提供当地居民一次性的医疗照护或昂贵药品,而是希望能为这个遗世独立的角落,留下持续性的正面影响。
关于此行,没有什么遗憾,不过,如果能再呆久一点就更好了。我从不奢望通过照片改变世界,那太伟大了。我只是想让读者知道台湾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对公益的热情超乎别人想象。
这个专题报道出来后,编辑选取的照片,并不是我喜欢的照片,获奖的这件组照中只有一张被编辑所采用。不过,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审美,参赛时,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一组。
我花了不少时间编排这组作品,光是选择照片就花了一番心思,从两三千张里精选出十张,更不要说写图说。台赛的评审们真的看得非常细心,用“文中无废墨”点评我的图说。确实,我的图说写得很精炼,在我看来,所谓图说就是点出在哪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不需要着墨太多情感,你所有的情感都应该呈现在画面里。


这次拍摄尼泊尔的义诊题材,让我想起大学时期执行毕业专题制作《义诊报告》时的那份热情与投入。很感谢台赛评审老师们的认可,这个奖项也献给所有在偏乡行医的医疗人员,期望更多人能加入改善医疗资源不均的问题。台赛是一个难得的两岸新闻摄影大赛,希望能继续办下去,让更多摄影工作者参与,并使更多作品被看见。

——萧芃凯
评委点评


这组照片很“精练”,也很“精准”。
一是片中无废色。
十张照片,大、中、小景(远、中、近景),互衬互补,结构完整。
十张照片数量不多,但涵盖面很大,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义诊现场状况,也展示了当地的生活状况、医疗状况,还展示了此次义诊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程度。
这十张照片的组合很“精练”,每一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此次义诊的一个侧面,不臃无赘,恰到好处。有“缺一张少,添一张多”的感觉。
这十张照片,每张都很精彩,每张的每一寸面积、每一块色彩都包含了要传达的信息,内容表达清晰准确。这组照片不仅没有“废片”,也无“废色“。
二是文中无废墨。
照片说明有很多种写法。可以这样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个原则,四个坚持,五……六……千难万险……无限爱心……完成义诊,受到好评”之类。也可以这样写“在短短两天的义诊时间里,共接诊XXX人次,发药XXX粒,输液XXX瓶,拔牙XXX颗……治愈率为X%,有效率为X%”。写法万千,种种都中,各得所长。
这组照片的说明平实,易懂,对读图思路的扩展有很大帮助。
字不多,无废墨,能让人看到很多,想到更多。
中国书局总编辑、世界华人摄影联盟秘书长  刘阳


我一直以为这个专题,是大陆优秀同业的作品,直到评审结束之后,才知道这是台湾摄影师的精彩作品。 

在内容和画面呈现上,作者很细致地描写了台湾与当地医疗工作者的群像,我们从中看到人跟人之间的情感,看到当地居民罹患疾病的艰辛,也感受到当地非常艰苦的医疗环境,所有的图片串起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台湾在人道慈善上的贡献,一向备受赞扬,虽然医疗服务其实已经行之有年,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摄影师针对这个题目进行专题拍摄。
像这类题目,因为经费的关系,台湾的平面影像工作者其实不太有机会去见证台湾医生在境外的各项贡献,使得这样的摄影专题显得突出。所以,评审时看到这个作品,心里特别激动!在2020年的台赛中,在台湾摄影师普遍呈现的面向集中在“灾难、政治”等大的面向,参展作品多样性匮乏的状态下,“喜玛拉雅山脚下的义诊团” 作品便显得弥足珍贵。
台湾《经典》杂志资深摄影记者,首届台赛金浪奖得主  刘子正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