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漳浦东坑陈进娘: 跋山涉海,浯江郑氏之开基祖妈

来源: 2021-05-27 23:28

漳浦东坑陈进娘:

跋山涉海,浯江郑氏之开基祖妈

/《台海》杂志记者 郑文馨   /台赛摄影师  林世泽

漳浦东坑郑氏族人为避战乱而离开故土,跋山涉海抵达当时待开发的金门岛开垦立业,待家业初定之后,其后代又陆续移迁至金门东溪、台湾新竹等地另辟基业。郑氏子孙奉首入金门的怀仁公为开基祖,而他的妻子陈进娘亦同他一道携子孙历经艰险,参与了郑氏家族在金门的垦殖创业,无愧于“祖妈”之名。

似被隐藏起来的开基祖妈

迁居台湾的郑氏族人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有“开台第一位进士”之称的郑用锡,其家族先是从漳浦迁入金门定居,而后子孙再渡海迁入台湾新竹。据郑用鉴所编《家乘·浯江郑氏家谱序》所载:“吾族始迁浯江,年代未详。家谱所载,始于高祖怀仁公(16231680)妣陈氏(16371705)孀居时四十四岁,奉太高祖何氏栗主,就外家居浯江。”文中提到的怀仁公即为金门郑氏的开基祖郑怀仁,在明、清之际为了躲避战乱,郑氏先祖也选择走出山林、往台湾海峡的另一端寻求新的生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们并没有直接抵达台湾,而是首先在金门(即浯江)登岸并定居。有一种说法认为郑氏迁入金门的大致时间在1675——1680年之间,结合文中所记叙的,携家族前往金门的大家长除了郑怀仁应该还有他的妻子陈氏,让人不禁猜测:她是否是一位被“隐藏”起来的开基“祖妈”?

这一猜测在郑氏族人那里得到了证实,据说怀仁公之妻陈氏名为陈进娘,他们夫妇二人带着母亲何氏的神主牌位以及幼子郑世辉迁居金门李洋乡。可以想见,郑怀仁于1680年去世之后,陈氏极有可能便承担起带领子孙在金门垦殖经营、延续家族繁盛的使命,至于为何郑氏族谱中奉怀仁公为金门的开基祖,在郑藩派编撰的《开台进士郑用锡》一书中也做了解释,“若以何氏嫲为始祖妣,然未有其公之讳号,则有所不便。故今以怀仁公为始(迁)祖,怀仁公之父为太始祖,而何氏嫲则为太始祖妣,用特书尔。”由此可见,当时有不少女性随夫或随子迁台时同样历经艰辛,甚至在开垦立业的过程中也付出了不小的心力,在族谱中也会被尊为“祖妈”或“太婆”,但在这些称谓之前,她们首先被强调的是妻子的身份,即便她们曾经有真正主持过家族事务,也很难在家族谱牒中留下太多的记录。

从金门迁居台湾继续发展

当年,怀仁公与陈进娘定居金门之后,其二世移居金门东溪,到了第三世则陆续往台湾迁徙,在《浯江郑氏家乘(谱)》中记载,“渡台祖崇和公于乾隆四十年由金门迁居淡北,初居后垄,后迁新竹。”第三世四房郑国唐携子崇和、崇科、崇吉迁往竹堑城北水田街,即如今的新竹市北门街,郑崇和之子郑用锡从小通读经史百家,在1823年赴京参加癸未科会试,殿试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他作为台湾入清百余年来的首位进士而备受赞誉。

从金门东溪迁台的族人发展顺遂,不忘故里的郑用锡特地同几位堂兄弟筹资,向朝廷奏请在金门李洋乡兴建郑氏家庙,以此纪念其先祖、祖妈携家迁徙、创立家业之艰辛。漳州本土作家、漳州民间闽台谱牒交流馆的创办人郑惠聪在收集闽台两地族谱的过程中,也关注到漳浦东坑郑氏,他说:“郑用锡曾经两度派人到当时的漳州府寻根,想知道郑氏的祖地,可惜没能找到很多资料,后来他亲自从台湾返回漳浦县,经过多番寻访才弄清本家族的一些来龙去脉。”

漳浦县长桥镇割后村东坑社的毛顶山麓的东坑郑氏宗祠弼兴堂始建于宋元时期,起初为其开基祖郑子弼建立的祖厅,明代时后人将其改建为祠堂。厅堂墙壁上镌刻的“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绍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乃是宗亲所属浯江昭穆辈序。清康熙年间,第十世孙郑克永在东坑社口另一地兴建了新的祠堂,为感恩先祖恩泽而取名为“思亲堂”,其中有一方碑文篆刻着“切惟世无远近,咸怀报本,事有创因,……尽诚殚厥,孝思而已。”大致意思是:无论世族迁徙到何方,勿忘饮水思源之心。开基祖郑子弼最初从仙游迁居漳浦,在石壁东坑定居繁衍,其后代子孙为了谋求发展,多有携家外迁之人,漳浦县绥安镇、官浔田中央新楼仔、长桥岩仔顶、石虾、罗山尾,乃至台湾金门李洋乡、台北淡水、后垅、新竹水田北等地,均有郑氏后裔的踪迹。近几年台湾新竹郑氏宗亲多次组团来寻访祖地,并在东坑的家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两地亲族各自延续着家族的传承,并谨记着先祖对后代“兴教化世代衣冠,亲族永继万代兴”之期许。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