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疫情是挑战,更是机遇 第十届台赛“云评选”落幕 《COVID-19重症病房》摘得金浪奖

来源: 2021-08-03 09:00

文/《台海》杂志记者 刘舒萍


日前,第十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简称台赛)评选结果在厦门揭晓,本届台赛共收到来自两岸的6775幅参赛新闻摄影作品。最高奖“金浪奖”的桂冠由大陆摄影师吴芳选送的作品《COVID-19重症病房》摘取,他也将获得3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岸作者的参赛作品中,有很多是反映疫情的,除了直击现场的救治、消杀和布控之外,许多作者把镜头对准了疫情下的民众生活,从获奖的金奖作品看,6个金奖中有5件作品是围绕疫情而展开的。


隔空云评选

在疫情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同第九届台赛一样,第十届台赛采用云评选方式,两岸5位评委分别在北京、无锡、厦门、台北、台中五地同时进行照片定评,来个隔空评照片。

“很荣幸能参与评审的工作,这次的评审,也因为新冠肺炎的影响,采用了视讯评审的方式,这或许是在告诉我们这几位评审,点评作品并不一定非得人在现场,一如纪实摄影般,有时候,我们在荧幕前看到街拍车360度无差别拍摄的画面,或许会比摄影者人在现场所取舍的画面来得客观与真实。”台湾当代摄影家、艺术家、台赛评委曾敏雄表示,云评选冲破了空间障碍,带来了全新体验。

依照往届台赛评选的惯例,对所有经过初评后的参赛作品,5位评委都要经过浏览、审视、初选、讨论、复选、辩论、终选、查证等严谨的过程。在评选前半个月,台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将初选后的参赛作品、连同详细图说打包发给两岸评委,其中,每一组别的参赛作品都先由工作人员进行无记名编号,所有参赛作品只显示标题,不显示作者姓名。

第十届台赛共设置6大类别,每个参赛类别各设置1金2银5铜,首轮票选没有票数限制,只要是评委认为有资格进入奖项类别角逐的,就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复选。不同于线下,把评选搬到线上的首轮票选时间被延长——因为首轮票选分开各自进行,评委们可以自由决定在每件作品的停留时间,反复思考后,再给心仪的作品投上一票。经由台赛组委会工作人员汇总并公示首轮有效票的作品后,两岸评委约定线上视频连线、隔空评选入围的照片。这也给评委们预留了足够的时间,以便他们可以反复审查入围照片,对其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

“经过上一届台赛的网上评选,本届评选更有利于评委在评选过程中翻看作品和图片说明,更方便评委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和选取,评选过程中,评委对作品反复推敲,反复讨论,使得评选所用时长被评委们的认真反复拉长。”中国书局总编辑、世界华人摄影联盟秘书长、台赛评委刘阳如是说。

评委全程应用投票软件投票。在当天的评选一开始,经过投票,评审团一致赞同,若得票数未过半,就不能降格以求。根据赛制,评委马上淘汰了一轮最低票数照片;接着从获得超过一半票数的作品中,按得票数多少,从高到低选出前8名;再由评委对这8组作品进行复选,再次按票数高低排列,选出前3名;这3组作品将进入最终的评选,争夺第一。在终选环节,每位评委只能投一票,得票数最高的作品就是该赛组的金奖,其余两组作品则获得银奖。


第十届台赛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银奖《“天问”探火 万众瞩目》

作者:陈中秋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众多市民和游客在附近的海滩观看发射过程。



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在开评前,评委们原以为受疫情影响,参赛作品会少,没想到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参赛,且很多是紧扣新冠肺炎对于庶民生活的影响所产生的种种社会现象,让评委们看花了眼,一时难以分出伯仲。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助理、地市报分会会长、台赛评委郑石明认为,这一届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意识、表现形式,还是内涵底蕴、视觉张力皆有重大的突破,“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么一个事实:主流化的影像,正在让作品隐含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郑石明认为,新闻摄影需要守真重质的力量,因为真实,所以感动,第十届台赛的参赛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让他看到了这种力量。当天,两岸评委通过线上投票平台、无记名多批次投票,最终产生48件获奖作品。

一直以来,在6个赛组中,台海生活民俗新闻类参赛作品数量最多,首轮票选后,共有22件作品入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票选,《被COVID-19改变的生活》同《家里宅 “云”上见》一起进入金奖的角逐,两组作品在画面张力、逻辑关系、叙事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获评审团认可。最终,《家里宅 “云”上见》以一票的优势获得该类别的金奖。

评审团认为,《家里宅“云”上见》展现了云办公、云会议、云课堂等各种别开生面“云”活动,这些新现象本就“新奇”,正如作者在图说中所说:“疫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契机。这样的‘云’上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但也许会成为今后的新常态,让日常工作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网络无形看新奇,作品介于“纪实”与“新纪实”之间,加上画面先天的可看性和颇见功力的抓拍,自然十分抓人眼球,脱颖而出。

好的照片会自动串联成一个故事,好的照片新闻需要耐心等待,好的图片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在台海经济新闻类的评选中,《从地摊经济看魔都蜕变》表现不算特别突出,但在一轮又一轮的投票中,评审团渐渐被这组作品所打动,作者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地摊经济老照片对比现在地摊经济新照片,让读者从地摊经济中看到魔都不一样的华丽蜕变。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者大胆运用反差对比方式展现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升,记录了这个时代,也记录了这个时代为创业梦想奋斗的精彩故事。”郑石明认为,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是摄影报道的首要,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摄影作品,无不与社会变革和发展同频共振。

在这组类别中,《从地摊经济看魔都蜕变》的竞品是《2020年,村播元年》,讲述“村播”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评审团认为,两种作品,各有千秋,一组从宏观角度、时间跨度展现魔都蜕变,一组抓住最新的新闻元素,以点带面,展现农村新气象。不过,《2020年,村播元年》有几张拍摄痕迹比较明显,在深度方面也有待加强;《从地摊经济看魔都蜕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表现力更突出,更耐看,更具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第十届台赛最高奖金浪奖《COVID-19重症病房》(组照节选)

作者:吴芳

2020年2月20日早晨,中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COVID-19重症病房更衣区,几名护士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病房换班。



以议题、执行完整度取胜

今年的6个赛组前八名角逐过程中,台海环保科技类选项意外激烈,首轮票选后,有27件作品进入奖项类别角逐,数量居其他五类之首,也是较少涉及到展现疫情影响的一个类别。27件作品中,获得最高票3票的作品有3件(直接进入前八),获得2票的作品有12件,先后经过3轮票选,才从12件作品中选出5件。不过,在金银奖的竞争环节,评审团意见高度统一,仅一轮票决就选出前三。在评金奖环节,《“天问”探火 万众瞩目》与《瞰见“非常绿”》是竞品,最终《“天问”探火 万众瞩目》惜败,成为银奖。

对此,厦门市摄影家协会顾问、厦门日报高级编辑、台赛评委林世泽表示,“天问一号”探测器探火发射升空是一个比较大的新闻事件,作者用摄影框将观众、火箭、热烈的气氛全部框下来,不失为一张好的科技照片,但是它比较传统,比较四平八稳;《瞰见“非常绿”》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拍,虽不是特别有创意,但作品的成功,应取决于作者背后的思考与观点,这组作品展现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磨合,给人很好的启示。

“作者在都市化破坏与建设的缝隙中,用快门定格了他看到的某一种荒谬,这个荒谬,正是奠基在我们对于“绿”色的追求,对于大自然的渴望。”曾敏雄认为,摄影就是一种特殊的观看,而集体的意识会形成一种社会行为,在《瞰见“非常绿”》这组作品中,作者将“观看”与“社会集体行为中的荒谬”做了充分的结合。

“在各项组别中,个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5月,致敬战疫夫妻》这组作品,看似简单的双人肖像作品,在众多关于疫情作品中,议题的挑选及执行完整度均属佳作。摄影者采用简单的肖像照方式,以‘望’为手段,去引导观众看到人性的光辉及夫妻的情感。”台湾当代摄影家、台北摄影节策划总监、台赛评委蔡文祥口中的《5月,致敬战疫夫妻》在台海人物新闻类评选过程中,一路高票稳居榜首,最终摘得该类别的金奖。

经过激烈的评选,第十届台赛的六大类金奖全部诞生,《COVID-19重症病房》获台海重大新闻类金奖;《从地摊经济看魔都蜕变》获台海经济新闻类金奖;《5月,致敬战疫夫妻》获台海人物新闻类金奖;《台北美术馆疫情下的风景》获台海艺文新闻类金奖;《家里宅 “云”上见》获台海生活民俗新闻类金奖;《瞰见“非常绿”》获台海环保科技新闻类金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评选中,《台北美术馆疫情下的风景》是唯一一组,从初选到金奖全程中,每一轮都获得4票的作品。


被作者的勇气所折服

在6个赛组的金奖全部尘埃落定后,本届台赛评选最重要的一个奖项——金浪奖的评选即将开始。经过第一轮的不记名投票,有四组作品获得评委的青睐,看来评审团心中各有所爱。谁能代表台海两岸的时代精神,谁就是金奖中的金奖。在这一轮的“王中王”照片讨论中,评委们的焦点集中在《COVID-19重症病房》。评委认为,金浪奖必须具备本年度两岸最有新闻价值乃至最具时代特征意义的影像表述。

“对作品、对作者,我都很欣赏。2020年2月份的重症病房,一般人不会考虑进去拍摄,作者则是千方百计寻找线索,进入到重症病房。我看了图说,作者分两次进到重症病房,整个画面的摄影语言表达上还是很成熟的,不管是作者的人品和作品完成度,都是上佳的,把这一组评为金浪奖,我认为当之无愧。”郑石明认为《COVID-19重症病房》这组作品的拍摄地虽不是在湖北或者武汉,而是在安徽,但那也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也是最紧张和最让人担心的时刻。

“我很喜欢几名准备进入重症病房的护士正在换防护服的那一张,那个眼神的过渡,可以看出她们的决心跟气魄,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另外,是贴近拍摄患者,在非典时期,我比较少见到这样的照片,摄影师抵进重症病房贴近医患口鼻拍摄,无不体现出令人折服的摄影勇气和执著,非常令人震撼。”作为亲历2003年非典时期的摄影人,林世泽清晰地了解两场疫情的不可比性及其影像精神,看中这组作品的拍摄难度,佩服作者的勇气,他把票投给了《COVID-19重症病房》。

“靠得近不近,是距离问题。这个距离不是我们饭后散步的距离,是让我深感敬佩的距离。”刘阳表示,看了这组照片,不禁想起60多年前在越南采访奠边府战役时因踩中地雷不幸逝世的罗伯特·卡帕。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同刘阳一样,蔡文祥也是想起了卡帕的那句名言,他说,“对读者而言,每一张影像是孤立、不连续的观看经验,作品是否能产生具有行动意义的正向作用,也许是每一位报道摄影工作者永远思索的课题。”

经过两轮投票,《COVID-19重症病房》以高票的优势,登上最高奖的宝座。评选结果揭晓后,中国新闻摄影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看完本届台赛金奖作品,直言:“我看了部分作品,有新鲜感,内容新,手法新。你们付出的心血,有利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当然也有利于两岸新闻摄影交流。”

第二次担任台赛评委的蔡文祥也充分肯定本次评选结果,“希望这项海峡两岸摄影交流比赛,能够持续在两岸间发声扩大影响力,让新闻摄影爱好者,透过这项比赛,能够彼此较劲,分享观点。让影像文化活动能够更加蓬勃发展,丰富两岸影像历史文化的多元性。”



第十届台赛台海艺文新闻类铜奖《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作者:余华强

2020年5月17日,浙江缙云丽水, 正在用餐的一家人。



分评与合评各有优点

“在这里,个人有一小意见,在评审过程中,各类都有单张作品与专题故事组混合评审没有分开,专题故事组倾向于影像综合思考、叙述的完整度,而单张会倾向画面中图像结构能力,思考点不一样,有时候在审视过程中会造成困扰。”为此,蔡文祥建议如果不分开比,可以考虑限制最少张数,例如参赛组别不限,每组不得少于三张,或在各组别中增加单张竞赛,提高同业参赛意愿。

对此,参与首届台赛策划、连续十届担任台赛评委的林世泽表示,台赛最早酝酿于2008年,奖项的设计主要参考2005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华赛,以及荷赛,“之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多年,采取单幅与组照合评,至今,全国行业新闻摄影年赛等也是合评。”在林世泽看来,分评与合评各有优点,合评,是在有限经费条件下,保障交流平台生存的现实之举,金奖和金浪奖能保证较高的奖金,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照片较难重复得奖,增加获奖内容与获奖者;另外,单幅与组照强弱,通常评委可明辨。至于分评,有利根据两类设置,不同思考做出不同的表达,但就所有获奖照片来说,不同影像相互间的差别就更大。

“关于组照和单幅,我感觉没有必要分开,从中国新闻奖及其他的比赛来看,组照和单幅都是同时评选。一般情况,首先考虑组照,其次才是单幅。这是对作者负责,对作品负责, 不存在吃亏不吃亏的问题。”郑石明补充道。

关于奖项中单幅与组照设置问题,也涉及到单幅与组照的特性与区别。一个主题,表述集中;一个主题,结构复杂,需注意各图之间的逻辑编排。一个独立讲述,一目了然,集中表达摄影师的观点和情感;一个异口同声,便于摄影师深入反映自己的观察和观点、情感。“二者也有共同点,主题明确,视觉语言丰富,结构完整富有节奏感,以形象感人。实际上,也就是符合一件好的新闻摄影作品的标准。”林世泽表示。

一个赛事走向成熟,总是饱含评委老师的热切期望与殷切指导,台赛也是如此!在云上,对两岸评委老师再次说声“谢谢!”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