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解开密码的钥匙

来源: 2020-11-03 17:06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一位作家曾说过,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长城、黄河和黄帝陵,非常奇妙地在这块土地相聚。因此在她赤裸裸的大山中弥漫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气息。
不管是土著的陕北人,还是客居陕北的异乡人,只要你投入这块土地的怀抱,让自己的心灵与这块土地同步震颤,就可接收到这块土地的能量与信息,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经过长征的红军队伍来到陕北。寒冬腊月,战士们还穿草鞋、单衣。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强敌的“飞机加大炮”,新中国大踏步从延河畔走进了天安门广场!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东渡黄河木船上,回望陕北万架大山,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这句话,传遍全国。可是,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这句话又向人们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
不管你信不信,奇迹真真实实地展现在你的面前:1969年春日,一个叫“习近平”的少年,随着26000多名北京知青队伍来到陕北延川梁家河插队落户。那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15岁出头的少年,更想不到这个少年会成为当今中共中央的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书,就是力图要解开这个秘密。
该书内容曾以系列采访实录形式,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上连载。
策划组织这个系列采访实录,主要是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而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基于这样的初衷,《学习时报》记者深入一线,对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微博、微信平台网友广泛热议。许多网友留言和跟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和品格,这样的经历令人佩服,纷纷为总书记点赞,表达对总书记的拥戴之情,表示要以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需求,《学习时报》把19篇访谈文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排,并选用了76幅图片,辑为此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
精读《岁月》,窃以为该书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选题视角独特。该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最重要的人生起点,即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的知青岁月。这是一个年轻人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从北京大都市走到西北一个偏远的农村,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在成千上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习近平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一员,这个淬炼使他得到了“获益终生的东西”,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他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内容丰富真实。全书共30余万字,配有76幅珍贵历史图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从不同角度形象逼真地再现和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历程。在书稿结集出版前,出版社经过了严格报批和审定程序,确保了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
三是文风生动朴实。该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且保留了大量的口语和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语言朴实生动。 
如果说,以上三者是从《岁月》一书风格而言,那么,在思想启迪方面,也有四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提升理论素养。该书生动展现了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同志的读书生活。山沟里文化活动极端匮乏,但习近平同志千方百计,通过种种渠道收集到各种图书。在低矮昏暗的窑洞里,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了大量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以及历史著作、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他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剖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饥似渴的阅读,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人民厚植为民情怀。七年岁月中,习近平同志一直以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曾立志“这辈子就当个农民”。他还巧改郑板桥《竹石》诗句以表达“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 
三是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实际锤炼务实品格。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他留给梁家河群众最深印象的是“做事沉稳务实,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正是有了对实际的真切了解,坚定了习近平同志扎根实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决心。 
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勇挑重担锻造担当意识。在梁家河的乡亲们心中,习近平同志是“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后生”。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习近平同志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在他的带领下,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如何为人民服务;他始终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忧虑村民的温饱和社队的发展。 
总之,《岁月》一书的出版,从源头上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深刻揭示了人民领袖诞生、成长的历史逻辑和实践根基;我们要坚定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奉献青春与热血!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