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接地气听心声办实事-出台落实落细“惠台利民26条”

来源: 2021-01-15 11:25

2020年10月下旬,厦门市台港澳办牵头组织三场“惠台政策措施宣传月”活动,助力台商台企健康发展。图/曾强

在服务台胞台商方面,厦门一直走在前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厦门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台利民措施,支持台企台胞台青在厦扎根发展,今年2月28日,出台《<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申报、办理程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扩大惠台政策措施在台胞台企中的知晓率,让广大台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

10月下旬,厦门市台港澳办牵头组织三场“惠台政策措施宣传月”活动,助力台商台企健康发展。所有这些,都在向广大台胞招手:欢迎大家来厦门就业创业兴业,到厦门定心融合、安心发展、用心联通、舒心创业、倾心交流,一起共享大陆改革开放发展红利,共同创造更幸福的明天。

 

“惠台利民26条”实施细则获好评

2020年2月28日,厦门“惠台利民26条”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发布。“细则”紧紧围绕“同等待遇”,分为两大类型: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

“从过往经验看,让台资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益处颇多,可以方便大陆学习台湾标准制定方面的先进经验,也可以通过两岸标准的统一,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振良介绍,2011年,厦门成为全国确立的首批 “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之一,随后,厦门和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在厦台资企业以及厦门市物流协会等,共同开展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的研制。

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可琪是其中的台籍专家之一,见证了两岸食品冷链物流合作发展。“惠台利民26条”中规定,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对此,宋可琪认为此举将让更多企业受益,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台湾人才来大陆发展,“台湾标准在引进、落地和拓展的过程中,影响力逐渐扩大,很多物流企业都可以共享成果。除此之外,两岸标准互联互通,也有助于人才的落地。例如我们想引进台干,如果大陆标准和台湾不一样,他们的适应期会非常长,反之,如果标准相通了,人才适应时间缩短了,企业的发展也会更快。”

“2012年我来到厦门创立了荣杰园台湾水果观光园,引入了许多来自台湾的优良水果。经过多年经营,荣杰园不仅获得农业农村部授牌‘全国100个精品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经典路线’,也是省级、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省乡村旅游三星级经营单位,这让我觉得很欣慰。我觉得一路走来能够收获这些成果,与惠台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惠台利民26条”中,厦门荣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宋志平最关注的是“台胞可申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和财政项目”。

宋志平表示,目前在厦门租农地越来越难,如果单独去谈,不一定有竞争优势,但如果运用合作社的模式,集齐智慧,拿出好的方案和规划,不仅在商谈租金方面更有利,而且能达到互利共赢。此外,合作社在营销推广方面更具优势,可以集齐不同品种的农产品,更能吸引销售对象的注意,也有助于防止价格上的恶意竞争。目前,他已在厦门翔安成立了两个果蔬专业合作社,他认为“惠台利民26条”实施细则中的第15条是农业从业者考虑的方向,因为未来的选择会更广阔。

“第13条对于如我一般希望在科技创业方面做尝试的台湾青年来说,能够为我们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厦门石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安昇说,厦门是一个特别适合创业的地方,在创业过程中,厦门海峡两岸(海沧)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给了他很多帮助。

据了解,该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经孵化出20多家有市场前景的两岸企业,“惠台利民26条”为两岸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以及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很多台湾科技创业者前来咨询,希望来基地落地研发。

 厦门正旸物流公司复产后业绩逆势增长。

举办惠台政策措施宣传月

台上详细解读,台下认真记录,今年10月以来,由厦门市台港澳办牵头组织的“惠台政策措施宣传月”活动前后举办了三场,宣讲团就在厦台胞所关心的政策措施,结合案例宣讲解读惠台政策措施的内涵、适用范围和相关程序,面对面解答台胞台商提出的各种问题。参与的台胞代表纷纷表示,干货满满,听有所获,满载而归,对自己用好相关惠台政策很有帮助,提升在厦门就业创业信心。

 来自台北的营养师江志崇原先在广州创办健身中心,2019年9月和三个台湾同伴转战厦门,这次是他首次在厦参加惠台政策宣传会。全场听下来,江志崇直言:“原来可以申请的面向这么广泛,主要关注资金方面的补助,目前还用不到,也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用到。”在江志崇看来,这样的宣讲十分必要,非常直观、非常系统、非常全面,“宣讲的老师都做了很多充分的准备,即使是完全没听过的人,都可以很快进入状况。”他注意到当天的宣讲涉及台胞子女教育,回去以后特别同有意向带孩子到厦门就学的同伴转达相关政策。

“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常常是我们没有去了解,而不是说没有这些政策、优惠。”2013年来厦创业的苏郁程目前经营着一家剑道馆和一家咖啡馆,他是为了解税务知识和减税政策而来。

来自台中的95后青年黄伟伦今年连续参加了两场宣讲会,看似年纪轻轻的他,大一时开始创业,厦门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措施,比如租金等方面的补贴,激发了他的创业梦。他告诉记者,同往年相比,创业部分的优惠力度更大了,相应的,条件门槛也提升了很多。

“疫情之后,将近有6成台商到现在还没有回过厦门。除了一些早期来厦的老台商,大部分年轻台青来厦从事的是服务业,服务业以人为市场,在疫情期间,损失率非常高。相信这次宣讲会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个更振奋人心的消息。”黄伟伦表示,这次宣讲会集中宣导,让他对疫后台胞返厦的相关流程、以及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等,更加心中有数了,他也将把这些资讯传递给有需要的台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两场宣讲会反响特别好,台商台胞报名踊跃,所以加码举办第三场,走进兴隆社区,深入基层接地气,解答疑问听心声。

兴隆社区台胞主任助理熊麒告诉记者,目前住在兴隆社区的台胞、台属有三百多人,许多人对很多政策并不是非常了解,此次宣讲会走进社区集中宣导,让他们深层次地了解惠台政策,“社区小老百姓关注的则比较民生,比如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创业、未来发展等。大家关心的议题不同,政策解读进社区,面对面答疑解惑,把政策宣导清楚,对台胞帮助很大,我建议,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办几场,相关议程可以更民生一些。”

正在筹备厦门分公司的台商王祥峰也专程前去聆听宣讲会,他告诉记者,公司总部在台湾,在上海、九江都有生产基地,但运营中心准备落地在厦门,“厦门对台资企业、台青创业有很多扶持,这是我们决定把运营中心设立在厦门的一个原因。我们也希望未来可以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王祥峰说,厦门是一个旅游城市,也是对台的一个窗口,始终走在大陆对台交流的第一线,看好大陆市场潜力,决定投资厦门,期许以厦门为原点辐射大陆,让自家优质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他相信,疫情只是暂时的,挡不住台商深耕大陆的步伐。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