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致 \ 深 入 \ 时 事 \ 生 活

台胞马克父子: 留厦来,筑新家

来源: 2021-12-22 10:15

文/《台海》杂志记者郑雯馨   图/受访者提供



因为疫情,陈清隆来到了厦门这座慢活之城,他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庄园梦,以一间客栈为媒介,不仅结识了很多朋友,也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同时他也亲身经历了厦门民宿行业的起起伏伏。同样是因为疫情,他告别了客栈主人这个身份,同儿子陈纬一道,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寻找新的梦想。

陈清隆开创的客栈,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克客栈”。人们提到马克客栈,谈及最多的还是马克大叔的热情好客,以及一种归家感,大家便亲切地称呼他们“马克父子”。



2003年的一场非典,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陈清隆也是其中之一。40岁以前,他过着同多数人一样读书、就业的规律生活,“我在台湾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当时被派驻到深圳,没想到发生了非典,一时间回不了台湾。加上当时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公司正在裁减人员,我在40岁的时候就退休了。”在事业和日常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后,陈清隆首先想到的是:接下来该去哪?估摸了一下广东周边地区的情况,“我算了算风向,厦门处在上风处,想着当时疫情比较传播不到,就决定到这里来了。”


陈清隆通过马克客栈,向人们传递他对“民宿”的理解,比起华丽的装修,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家的感觉。



曾厝垵是厦门打造两岸同胞融合温馨家园的一道缩影。图/台赛摄影师 庄坤儒


慢生活之体验

虽然选择厦门的起因听起来有些随意,但当陈清隆来到厦门,真的萌发了在这里生活的念头。他回忆说:“这里让我想起了新加坡,一样有布置得很好的城市绿化,是一个很有生活感的城市。”于是,他将工作的事先放一边,过了一段慢活悠闲的时光,每天骑车、到海边冲浪,“那时候假如你在环岛路的海边,有看到用滑翔伞冲浪的,基本就是我,还有一个英国人和法国人,因为当时国内还不太流行这种玩法,对我们来说,这片海域就是天堂啊。”

由于之前派驻到各地工作的经历,陈清隆和家人基本是分居两地,他独自到厦门后,每逢寒暑假,妻子和儿子陈纬就从台湾过来看他。陈纬说起自己五岁到厦门时,对这座城市还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整天被爸爸带着骑脚踏车或做运动,可他那时更喜欢待在爸爸住的地方玩玩具,“后来我爸去八市买了一只乌龟给我,我把它当宝贝,回台湾上学时就他来照顾,后来他跟我说乌龟被鸟叼走了,我还伤心了很久。”想起往事,陈纬扭过头,对陈清隆打趣道:“不知道是真的被叼走,还是你给我弄丢了。”陈清隆则一口否认,认真比划道:“就是被鸟叼走了,乌龟这么小,放在阳台上,没留意就不见了。”

非典结束后,陈清隆却暂时没有回台湾的打算。他说:“当时我隐约感觉到大陆发展的态势,想着可能在这里做一些事情。”令他记忆犹新的是在深圳工作时的一个小插曲:那时他临时换了一间宿舍,准备去楼下看看能不能买到床垫,当时已经是深夜12点,居然有家私店在营业,而且店家还把床垫送到宿舍,让他能好好睡一觉。“我当时就觉得,这边人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只要有一点点机会,他们就会抓住,是很有拼劲的。”

于是在厦门生活了6年后,陈清隆找到了自己另一个事业。他一直很向往英国那种庄园生活,希望有机会能够圆梦,2009年在环岛路海边冲浪时,获悉曾厝垵附近原先有个农舍要空出来,便决定将其租下来、稍做装修后开一家客栈。他的想法很简单:“当时离开台湾就感觉没有了家,那不如在这边再做一个家嘛。只要是自己住的地方,何处不能为家呢?”

2010年,陈清隆的马克客栈在曾厝垵正式营业,彼时的曾厝垵周围还没有什么业态,旅馆、客栈一类的也属少数,不过已经有一些艺术创作者和背包客造访此地,陈清隆清楚地记得,客栈正式开业的那天是4月20日,当时客栈门前没有见到任何陌生的面孔,“我们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紧接着到了“五一”那天,“突然有很多人走进来要住宿,客栈里17个房间莫名其妙就住满了。”

马克客栈开业的那一年,厦门北站的正式启动带来了“动车游”的旅游热潮,曾厝垵开始受到外界广泛关注,从2012年至2015年,算是曾厝垵民宿爆发式增长的时期,陈清隆坦言,自己的客栈也算是尝到了这一波旅游红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全国式的消费井喷,原因之一是之前大家还在努力工作嘛,积累了一定的金钱后自然就有消费的愿望。所以出现了出门旅游、体验生活的大潮流。”


陈纬向参观者介绍他和父亲尝试的新创业项目。


来过马克客栈的客人,很多依然和陈清隆保持密切的联系,大家经常到客栈聚餐、联络感情。




一屋团聚两岸

不需要过多的宣传和招徕,自然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这就是当时曾厝垵民宿的真实状态,陈清隆的客栈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马克大叔”的名号逐渐传开。人们提到马克客栈,谈及最多的还是马克大叔的热情好客,以及一种亲切的归家感。“我常跟别人讲,人与人能相识是缘分,你算算,在14亿人当中我能认识你,这概率有多少?而且我来这里,也是为了给自己做一个家,能和亲朋好友时常聚聚。”正因如此,陈清隆时常同入住客栈的客人闲聊,邀请一同用餐。遇到节日还有特别的玩法,比如感恩节时,和客人烤火鸡;过年时,他会摆出一口大锅,邀请客人一同吃年夜饭,提起那时热闹的场景,他还是很激动,“就是一个很大的火锅,大家围坐在一起,随个人口味烫吃的。虽然冬天很冷,但是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吃饭、互道新年好,非常有烟火气。”

在客栈营业之初,陈清隆独自一人在厦门偶尔感到无聊,他想起在美国读书时体验过打工换食宿,于是他试着在豆瓣上发了一个招募义工的帖子,结果那年暑假,客栈来了20多位学生。每天,陈清隆给义工们安排半天的工作,余下时间他们可以到处游玩,陈纬寒暑假也会来客栈打工赚零花钱,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我那时每天要煮一大锅饭,大家的胃口都很好啊!”义工的到来,让客栈一下子变得很热闹,陈清隆也乐在其中,他说:“从2010年至今,来过我们客栈的义工将近五百多人,一些民宿后来也学我的方式,但他们没有搞清楚,招募的初衷不是所谓的廉价劳动力,我只是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交流的氛围。而义工来这里的初衷,不是单纯为了工作,他们也希望能借此游览一番,体验当地生活。”

这些来过马克客栈的义工,有些如今依然和陈清隆保持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一些在厦台胞也时常造访客栈,向陈清隆咨询在生活和生意上遇到的不便该如何解决。久而久之,陈清隆就想: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专门服务台胞,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咨询的平台。

2015年,思明台胞驿站在马克客栈挂牌,陈清隆摆上一张茶桌,沏上一杯茶,耐心为每一位上门的台胞出谋划策,目前思明区已有12个台胞驿站,各自负责不同领域的服务,他介绍说:“我这里主要负责纠纷调解,台青创业可以咨询龙山那边的驿站。”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法院的陪审员,“每当有涉台案件,我和其他陪审员会一起到法院聆听,必要时会出具一些意见,有时还是能帮上一些忙。”在陈清隆看来,因为海峡两岸律师事务存在差异,才令在厦台胞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这些调解机制,让台胞较快地取得解决方案,也是让台胞更好地融入厦门的一种方式,“其实我只是在其中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而已。”他谦虚地说道。


2015年,思明台胞驿站在马克客栈挂牌,陈清隆耐心为每一位上门的台胞出谋划策,为在厦台胞和台商搭建一个相互帮助和咨询的平台。



客栈远梦想近

当陈清隆在厦门逐渐找到生活的节奏,在台湾上学的儿子陈纬也萌生了到厦门看看的想法。高中时,老师曾对他说:“台湾的男生这辈子,起码要去一次大陆,无论是创业还是打工。”他看到身边一些朋友的大学生活似乎都是在玩乐,因此他放弃了保送大学的机会来到厦门。与父亲刚到厦门时的心情不同,陈纬一开始感受到的是孤独,尤其当打开社交软件,看着台湾的朋友分享生活,自己身边却没有同龄人可以倾诉。“后来自己学开车,慢慢走出去,现在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宅”在厦门的那段时间,陈纬笑说自己也算是见证了曾厝垵的发展,当中有鼎盛也有低谷,对陈氏父子而言,最大的转折点便是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考虑到当前的态势以及房租的压力,陈清隆决定将客栈结束,他对此也很坦然,“毕竟现在的形势如此,天意让你停下来,那我们就先停下来吧。”即便客栈歇业,陈纬依然选择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因为对短视频感兴趣,他开始自学视频剪辑及制作,之后在父亲的介绍下,他与今日头条的一些大V合作,尝试做视频后期剪辑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台湾的时政评论家曹元彰。陈纬说自己喜欢在深夜时剪视频,“那个时候周围很安静,我可以集中精力将这件事做好。”

陈纬在视频剪辑过程中收获的知识与乐趣,也给了陈清隆不少启发,他说:“我看他在新媒体这块也有些心得,想尝试着做一些影片相关的后置工作。”陈清隆所想的,是与曾厝垵内的弘宴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合作,用创意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他解释说:“传统木偶皮影戏的内涵即便过了一百年也不会改变,区别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会用不同方式去演绎它。在当下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如何让传统艺术被大众接受,就需要不断用新鲜感去刺激。”在陈清隆的设想中,假如运用视频拍摄的技术,让专业演员在背后为木偶配音并进行演绎,之后再运用视频剪辑,完成后所形成的产品就是一种文化的变现。目前陈氏父子对这个项目充满兴趣,也在积极的洽谈中,相较于客栈,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陈清隆说:“虽然放弃了现有的可能,未来还会有更新的东西等着你。”

这一次的逆境也改变了陈纬,陈清隆说:“从前他也是什么东西都不看在眼里,年轻人的一些毛病他身上都有,经过这一两年的磨炼,我感觉他从身体、心理上都有所成长。”对陈纬来说,这一两年看似“封闭”的生活,让他沉下心来思考未来的走向,他说:“近年来,很多台湾朋友都会商量,到大陆创业的可行性,他们有很多想法,可是否能够落地,还需要了解更多的资讯才能评判,而我在这里所亲身体会到的,对他们就是很好的参考。因此现在我对自己的定位,是作为台湾青年了解大陆资讯的一个桥梁。而且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台青到大陆创业,我的这些积累也能够成为自己独特拥有又能与大家分享的。”



>对话新生代

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台海》:从你的角度来看,曾厝垵的民宿行业经历了哪些发展?

陈纬:其实厦门民宿行业发展这些年,有一个转型的过程。但是目前跟风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忘记了民宿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像我爸那个时期的客栈、青旅,其初衷多半是因为屋主人有空房间,然后邀请朋友以及后来的背包客、驴友来家里住,重点在于一种家的感觉。但是现在你会感觉,很多所谓的民宿里,你是看不到主人的,它们更像是介于酒店和客栈之间的另一种住宿形式。由此产生的便是既有很高端的民宿,也有很低端的民宿,因为整个民宿行业的风向变了,我爸当初也是感觉到这一点,加上疫情的关系,才决定将客栈关闭的。

《台海》: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印象是否也有所改变?

陈纬:我高中毕业后到厦门时,身边一些台湾朋友是不太理解的,因为在他们印象中,当时的大陆好像还很落后,但是如今他们通过网络了解了大陆的一些资讯,发现大陆现在经济发展得挺好。所以他们也会跟我打听情况,其中有位高中同学,就想拿着自己工作多年的积蓄到大陆创业,因为他觉得将来大陆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很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台湾找一份工作,可能底薪达到七八千人民币,但是做到退休可能都不会变,但是大陆这边找工作,可能一开始底薪不高,但是随着个人不断提升,薪资可能是无限的。

《台海》:他们向你咨询到大陆创业时,你是怎么帮他们走出误区?

陈纬:他们通常是直接将台湾的消费理念带到大陆,没有考虑到这边的消费习惯,因此往往容易失败。比如他们很多人想来大陆开饮品店,尤其是咖啡馆,因为在台湾咖啡是一种很平常的饮品,台湾人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是大陆一些城市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消费理念,尤其是一些竞争激烈的城市,几乎没有人会花上半天时间,悠哉地坐在店里喝咖啡。当他们咨询我的意见时,我就会把自己感受到的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能够冷静地思考,究竟开什么样的店才合适。

《台海》:在厦门这些年,你有感受到焦虑吗?

陈纬:有,尤其当还没明确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的时候。但就像我爸说的那样,当前这样的大环境,自己着急是没有用的。而且我觉得,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能够学习到一些东西,当人生遇到困境时,你要学会坦诚地面对,有时候不是去抵抗,而是试着去接受它。做视频剪辑就是顺应现在的大环境,而且我也希望能好好地将这件事完成,从中一定能收获点什么,然后经由这个经验,也许就能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



扫一扫,关注台海杂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广告投放|法律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闽ICP备19007057号-1

© 2018台海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台海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